近几年,不少经营农药化肥生意多年的农资经销商感叹生意难做,想保住前几年的销量,利润却不断被压缩。想扩大规模,却遇到令人头痛的赊销。心没有少操,力没有少出,生意却每况愈下,为什么?
一、买农资的人变了
过去,农资店面对的消费者大多是没知识、没文化的农民,对农资知识了解不多,不少人甚至连包装上面的标签都看不懂,基本上是农资店卖什么,他们买什么。现在随着信息的畅通,农民的农资知识得到了很大提升,尤其是70、80后农民,需不需要用农药、用什么农药?赊销、预定、送货上门,了解的比可能经销商都清楚。一味的打价格战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营销生态。
二、市场变了
以前,很多农资经销商大多半商半农的状态,卖农资,捎带着也种地。去一些农资店转转,农药种类齐全,应有尽有,里三层外三层,但就是没一个做的出色的。前几年,市场好的时候,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方式,靠着乡里乡亲的关系和个人的勤快,多多少少也能赚一些钱。现在,农资早已从过去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对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对农资的要求不一样,什么都卖已经渐渐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政策变了
2006年,我国完全取消了农业税,随之加大补贴力度,农民的种植热情高,农资经销空前旺盛。“十二五”国家产业政策明确提出,到2015年,农药企业数量减少30%,国内排名前20位的农药企业集团的销售额度达到全国总额度的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整个市场发展纳入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