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发布,文件既强调要“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又要求“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大战略中应该如何看待粮食进口呢?
先前我们一般笼统的强调要保障“粮食安全”,而在众多的粮食品类中,大豆显然已经无力确保,我国大豆年度进口量在9000万吨左右,按照单产300斤/亩计算,需要6亿亩土地,而2018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6亿亩。若全力确保大豆安全,谷物安全将无从谈起。
现实所迫,两害相权取其轻,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战略进一步明确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有限的耕地面积约束下,确保粮食安全不得不“有保有放”,“保”的显然是口粮,即一号文件中要求的“将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
在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中,口粮显然具有至高无上的最高优先地位,即使在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新时代,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依然不能取消,一号文件的表述方式为“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保留了最低收购价的政策框架,只是近两年不断下调最低收购价,以尽可能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在粮食安全战略中,“放”的显然是大豆和玉米,目前大豆已经放开,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80%;玉米则随着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去库存速度的加快,近两年已经出现了“产需缺口”。
在部分粮食品种国内产需出现缺口的情况下,为满足国内高质量发展和居民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无疑要扩大进口,为此一号文件也有明确要求,即“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
那么“放”是不是就意味着一放了之呢?显然不是。
第一,必须解决“放”多少的问题,即进口规模问题,这在一号文件中也有明确要求,即“科学确定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显然不能无限量无约束的随意进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第二,必须解决进口渠道的问题,粮食安全不仅包括数量安全,还包括渠道安全,通俗讲不能将“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单纯从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进口,容易被“卡脖子”,中美贸易摩擦中我国加征美国大豆进口关税,导致国内大豆价格迅速上涨,从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进口渠道相对单一的风险,因此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必须“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
第三,必须解决国内产业保护问题,人多地少决定了我国粮食的小规模经营模式,与新大陆国家大规模的农场经营模式相比,显然没有成本优势,任由国外农产品进口冲击将势必导致国内粮食产业的衰败,因此“国门打开”与“国内保护”必须同步实施。
对于大豆产业,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实施大豆振兴战略,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对于玉米产业,在近三年连续大幅调减后,文件要求是“稳定玉米生产”;同时,对于国内产需存在缺口的两大粮食品种,文件对玉米和大豆的种植补贴问题也进行了明确,要求“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意味着国家财政对玉米和大豆的生产者补贴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长久之计。
我国是一个历史上经常发生粮食灾荒的国家,饿死人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彻底解决粮食问题也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事情。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之后,国际经济一体化水平提高,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已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趋势。
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既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也是为了腾出有限的土地确保口粮的绝对安全。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我们已经无力确保所有农产品全部自给,即使一味的强求实现了完全自给,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将受到极大影响;既然不能回避,那就不如主动融入。
2019年一号文件体现了“粮食安全”与“粮食进口”更高层次相互融合的精神,同步推进“主动扩大进口”与“强化国内保护”,且“有保有放”,切实将粮食进口楔入了粮食安全的大框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