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它是一种特殊的责任保险,是在二战以后经济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诞生的。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已成为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妥善解决这些环境治理难题并非一日之功。实施环境责任险,用市场的手段分担企业污染环境的财务成本,已成为许多国家治理和修复环境的制度选择。
近期,伴随着2017年省级地方两会密集召开,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也相继出炉。今年,治理环境污染依然是各地的重要议题,在地方两会上,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土壤治理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实现了全覆盖,治霾、落实河长制、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等,成为2017年地方两会的环保热词。环境治理也助推了保险需求的增长。
在保险行业,安联全球企业及特殊风险环境污染责任险负责人ArthurLu表示,环境污染责任险的市场规模在快速扩大,覆盖从工业污染到流行病爆发在内的环境和公共卫生风险。若这些公共危机的爆发被认定因某家企业而起,那么这家企业需要为自身行为负上长期且代价高昂的责任,甚至需要保险公司帮忙收拾残局。
据了解,环境污染责任险(EIL)是一种与环境污染,并继而与公共卫生相关的保险。这一特殊的险种在过去数十年来,从一些不太属于传统的财产和意外险范畴的事件,如渐进性污染、修复费用、第一方清理费用、运输污染和微生物质,以及非自有责任,如租赁物业或废物处理责任等中不断发展而成。类似的风险从根本上催生了对一个专门且全新险种的需求。
如今,环境污染责任险(EIL)在全球多个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景象,保费规模预计达137亿-205亿元人民币(约20亿-30亿美元)。许多企业认识到,需要专门的保险产品才能应对这些特殊的风险,而一般责任险和商业险等传统保险产品是无法应对的。过去,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EIL)的多是大企业,如今,小企业也有投保,并将本地的一些风险也纳入进来。环境事件发生形式多样,有可能给企业造成数百万美元的损失。例如,炼油厂发生爆炸,释放出大量的石油产品;水处理厂发生故障,排出有害废水。类似环境事件的后果有时会大相径庭,具体取决于事件规模以及受影响的对象。但共同的一点就是,企业都需背负沉重的财务补偿责任。企业有可能被勒令要求支付修复费用,采取改进措施纠正运作,因造成人身伤害而需支付罚款,或者就第三方关于伤害的指控进行应诉。
安联全球企业及特殊风险环境污染责任险负责人Arthur Lu表示,中国已经宣布,将要求重污染工业参与到环境责任保险的强制性项目中。
如今环境污染责任险大多是菜单式的固定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而财产险下传统的营业中断保障通常也不覆盖环境事件,这就需要有专门的保险产品来应对这一特殊风险。因此,国内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还需加快发展。更多相关环境行业资讯分析请查阅由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环境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