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环保意识增加及国家环保政策限制,近两年各种与之相关的行业环保政策纷至踏来。目前企业必须积极寻求改变,借助环保的压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国家环保企业监察力度加大环保部门发布了25家市级环保“黑名单”企业。其环境违法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25家企业中有12家在受到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后,至今未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也未在法定期限内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符合省环保厅“黑名单”制度要求,占比达48%。二是通过逃避监管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占比达40%。三是随意倾倒危险废物。
据2016-2021年中国环保产业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悉,自2007年以来,全市共有388家排污单位被列入环保“黑名单”企业,其中省级“黑名单”企业11家。357家企业完成整改,通过“摘帽”验收,还有31家企业未完成“摘帽”。接下来,市、县两级环境监察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环保“黑名单”企业的监察力度,督促整改“摘帽”。
环保并购重组仍将持续深化根据《“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强调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产业竞争能力。并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集团,在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培育骨干企业100家以上”。
2017年,环保行业不断通过横向、纵向并购拓展市场和延伸产业链,行业内部、跨行业、跨国并购已经形成一种常态。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环保产业发生并购86起,涉及金额385亿元。而在专家和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并购仍将继续深化,新一轮并购潮也有望再次掀起。
业内人士指出,环保领域由于固定资产配比不高,所以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进程会比其他领域更快。这个领域的扩张很多通过并购完成,而未来几年并购仍将保持高热度。很多小规模的环卫企业在市场化的进程中竞争力低,将在未来3年内被大量挤出或并购。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也认为,环保行业分化和重组仍将加剧,一些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在整个行业的占比会越来越大。
“运营企业之间的强弱兼并和强强合并才是良性的可持续趋势,并购将是相当长期限内不衰的主题。”薛涛表示,细分技术中小企业也有被大企业并购的案例,但更多的是众多中小企业的自我更新和新陈代谢。优秀企业加强并购会时而发生,但直接竞争挤出劣质企业将是更普遍的情况。
不过,在专家看来,环保行业的并购也不能一概而论。复星集团重大项目部投资高级总监陈俊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目前央企中从事环保产业的绝大多数为子公司,子公司之间进行专业化整合、资产划转从理论上虽然可行,但由于受到管理体制、考核、人事任免等方面因素影响,应该不会大范围发生,并且这种行政化重组的效果不一定理想。
“当前发展阶段仍然要鼓励国有资本进入环保领域,关键是要有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真正有研发实力、有市场开拓与项目运营能力的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占据更多外部市场的份额。”陈俊豪说。
而从国际经验看,比如日本和美国,分散的市政基础设施运营商普遍存在。即便是威立雅、苏伊士这样的“法国双雄”,周围也会集中不少中小环保技术企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和技术创新。薛涛认为,国内未来的环保产业格局,从运营角度来看无论工业还是市政集中度都会持续提高,但是各种技术细分领域会留给大量中小企业足够的发展空间。考虑到技术创新和环保细分的内在特点需求,在这部分区域,“小散”不是根本问题,“小散乱”才是。而解决“乱”的关键,仍需要从环境治理效果出发的各种监管的逐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