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秋战国时期起,我国古代的各种思想碰撞交织,百舸争流为中国古代的繁荣昌盛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说到古代皇朝的繁荣,莫不过于农业的繁荣,因为不管是哪个朝代,不管是哪任皇帝,都是以发展农业为本,所以说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朝代的状况。
既然说起了思想,说起了农业对古代朝代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联想到农学思想。在古代以农为本的社会里,农学思想对农业、对社会的影响之大不可忽视,那么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有哪些突出的特色呢?
特色一:农业中的“三才”理论
“三才”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下》,“三才”理论是讲天、地、人的变化与关系的。它阐明了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是天、地、人,而且把人的因素列为首要地位。到汉代,天、地、人演变为“力”、“地”、“时”,这里的“力”,即人力,具有重视人工劳动的含义,改造自然的意味更浓厚些,中国历代农学家都继承了在农业生产中强调人力作用这一思想。“三才”理论运用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特色二:浓厚特色的经营思想
与中国古代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思想,有的直到今天还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其主要包含“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及“趋利避害”这三大思想。
“量力而行”的思想提出也较早,主张提高农业产量,不要靠扩大耕地面积,而应重视在一定单位面积上多投入劳动。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也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传统思想之一。人们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各项农业生产,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观点一经形成后就世代相传沿袭下来而成为农业经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趋利避害”是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思想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趋利避害思想应用到农业生产上就是“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的经验总结。农业生产的趋利避害原则就是“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