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内饮食可能被记入信用档案引起关注—— 在地铁里吃东西,该不该禁? 5月22日下午3时40分,北京地铁10号线三元桥站,一名女士手拿着一份盒装冰淇淋进入了地铁车厢。旁边的人看了她几眼,都没有说话。不远处站着一名乘务管理员,向女士这边瞅瞅也没有说话。女士一直在吃,直到呼家楼站下车。而车厢内,拿着奶茶、饮料的人不在少数,有的乘客还时不时饮用。 5月15日,新修订的《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和《关于对轨道交通不文明乘车行为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实施意见》同时开始实施。在《乘客守则》中明确规定,不得在地铁车厢内饮食。同时在《实施意见》中明确,在地铁车厢内饮食可能会被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这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能不能在地铁上吃喝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可以吃,因为没有影响到他人。但也有人认为不可以,因为地铁是公共场所,一些味道比较大的食物影响了别人的乘车体验,饮品的洒漏甚至还可能造成安全隐患。一些城市出台规定禁止地铁上饮食,很多人赞成,但也有人质疑。 禁食令 是否支持有分歧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对是否支持地铁禁食,受访者都给予了肯定回答。然而,对禁食的条件和方式却各有各的见解。 “以前觉得没有必要限制在地铁上吃东西。但是有一次见到有人吃猪肉大葱包子,那个味道实在很大,那时就有点理解为什么要在地铁上禁食了。”在北京一家国企上班的小马说。 小马上班每天乘坐地铁要2个小时,单程超过50分钟。她的印象里,在地铁上吃东西的人很少,倒是不少人都在喝一些奶茶、咖啡等饮料,还有人上下班时会带一些食物,虽然不吃但味道不小。 从不理解到理解,小马对地铁禁食的规定因为自身经历有了转变。与小马不同的是,小林从一开始就支持地铁禁止吃东西。小林在上海的一家国企工作,之前每天都是乘坐地铁去上班。“上海地铁里面很少有人吃东西。即使有,也没有造成特别差的印象,所以也记得不是很清楚。”小林说。 有的人也支持地铁禁食,但是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小靳在北京的一所高校工作,他每天乘坐地铁的时间是110分钟。当记者问他对在地铁上饮食的看法时,小靳说:“上下班时,有时饥肠辘辘,看到别人吃我也想吃。”但据他观察,在地铁上吃东西的人确实很少。 小靳没有明确支持地铁上禁食,“吃,对我没有什么影响。不吃,对我依然没有什么影响。”不过,小靳也表示,如果因为在地铁上饮食引起了公共卫生问题,那还是应该要禁止饮食。 小杨和小靳的想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小杨在深圳工作,每天也是要花费2个小时在地铁上。据小杨描述,从他去深圳工作之后,没有在深圳的地铁上碰到吃东西的情况,“感觉深圳人还是比较自觉的。” 然而,对于能不能在地铁上吃东西,小杨表示,只要不影响他人,吃与不吃并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吃东西,味道不要太大,高峰时段不要吃。”小杨说。 “对于地铁是否禁食,我认为不要‘一刀切’地回答是与否,而要考虑每个城市的特殊性。”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说。他表示,首先地铁禁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乘车环境,但在地铁上饮食有可能是生活所迫,也有可能是生活习性使然。其次,如果实行禁食令,还需考虑这个城市是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确保规定执行。一方面,城市的公共安全资源不可能大量投入其中,禁食令面临取证难、执行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一旦禁食令被确立,就不应该形同虚设。 执法难 特殊情况要考虑 记者在北京市的地铁上随机采访了一些乘客,大家都表示了对出台地铁禁食令的理解和支持,但是也希望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对饮品的限制,对没有刺激性食物的限制等。 记者在北京地铁10号线车厢中采访了一位地铁乘务管理员。他告诉记者,在新修订的《乘客守则》出台之后,加强了对饮食方面的管理。但更多的是以劝告为主,而且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刺激性的食物。一般的食物,如果不影响他人,就不会干预。 此外,这位乘务管理员告诉记者,地铁方面要求他们尽量柔性管理,不要和乘客起冲突。如果遇到不听劝告的乘客,就使用随身携带的摄像头拍摄乘客的视频,然后交到上级,由地铁站管理层去处理。 目前,除北京之外,上海、南京、西安、厦门等城市都已经有了明确的禁止在地铁上饮食的规定。南京、西安、厦门制定了详细的处罚措施。 小张在南京就有过一次被处罚的经历。根据《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规定,禁止在车厢内饮食,饮品仅限于瓶装矿泉水和自带茶水,瓶装饮料等都禁止饮用。小张当时携带一杯奶茶进入地铁站,并在车厢内饮用,结果被地铁执法人员看到,当场给予警告并开出了罚单。 “罚款的钱数不多,更多是起到了宣传的作用。尤其当时是假期,能有更好的效果。”小张向记者表示。 在大城市上班,许多上班族会面临通勤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的情况。而对于一些体质虚弱或者患有疾病的人来说,及时补充一些食物或者水分就很有必要。这就与地铁禁食令的规定产生了矛盾。 小马在采访中就表达出了同样的疑问:“如果有低血糖症状出现,在车厢里面吃了一颗糖,那算不算违反规定?应该如何处罚?” 许多城市虽然有明确规定禁止饮食,但法外有情,对于病人、婴幼儿等有特殊情况的乘客,地铁方面也会给予照顾。 此外,较长的通勤时间会导致很多上班族选择在路上吃早餐,有时着急在地铁上吃东西就不可避免。小马的公司提供早餐,所以她没有在地铁上吃早餐的需求。“出外勤时很想带点东西在地铁上吃,但想想还是忍住了,不给别人添麻烦。”结果就是不吃或者迎着风走在路上随便吃两口。 上班族的这些需求应该得到重视。“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多元化。面向‘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人性化、精准化管理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李志刚说。 多举措 共创地铁好环境 地铁环境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执法力度的大小,更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让乘客能够主动遵守规定,与地铁工作人员一道创造良好的乘车环境。 好政策取得好效果,离不开公众参与,地铁禁食令的实施必须让公众参与其中。南京市自2014年实施地铁禁食令以来,不断加强执法和宣传,让地铁禁食的观念深入人心。现在,南京地铁上经常会出现乘客制止乘客饮食的行为,这说明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公众参与是推动地铁禁食的最重要、最核心环节。”李志刚表示,尤其是否实行禁食令、哪些食物属于禁食令范围等,更需征询市民意见。前期方案的共同参与、共同制定,都有助于禁食令推行后的共同管理、共同维护。 网络上的反应印证了这一点。对于新修订的《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不少网友就指出,新的规定是“一刀切”。网友们对口香糖、巧克力等小零食被禁止以及喝水被禁止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疑问。 为此,小马建议,应该细化执法的标准,把禁止的食物和饮品列出具体清单,“这样一是有助于乘客更了解禁食的范围,在乘车时避免携带;二是有助于执法人员执法,避免出现管多了被指责不人性化管理,管少了被认为不认真履职。”小马说。 李志刚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包括在地铁安检环节实施“准入”原则,对榴莲等气味较大的食物、对饮料和汤水等易泼溅食物实行禁入;设立“禁食车厢”与“可饮食车厢”,并张贴相关标志,有助于不同需求的乘客自主选择乘车空间;采取分时段策略,如在规定的高峰期内允许饮食;采取因人而异的群体差异策略,考虑老人、小孩、孕妇、特殊患者等群体的特定需求等。 李志刚表示,如果确实需要在地铁上饮食,要选择对其他乘客影响较少的食物种类,例如不食用气味较大的食物、不食用易泼溅的食物等。此外,饮食者也要注意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如自觉清扫食物残渣、不乱扔垃圾等。 对于上班族的需求,小靳建议,加强地铁沿线重点站点附近的小商业布局,解决“一口饭”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在一些重要的地铁站设立一些带座位的食品店、便利店等,方便乘客能够在上下车之后饮食。如果在上车之前或者下车之后能解决吃饭喝水的问题,那在地铁上就没有必要吃喝了。”小靳说。 延伸阅读 香港
不得在地铁内饮食 按照香港地铁的有关规定,任何人不得在地铁付费区内饮食,包括月台和车厢等,否则处以定额罚款港币2000元。但在实际执行中,港铁工作人员主要通过惩罚和教育两方面执行。初犯只是警告,再犯就要面临罚款。 新加坡
地铁上饮食最高罚500新加坡元 新加坡地铁上严禁吃喝,就连开水、矿泉水、瓶装饮料、含在嘴里的糖、花生也不例外。根据快捷交通系统法令,初犯者可面对罚款30新加坡元,一旦被控上法庭,重犯者可被罚最高500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2500元)。 日本
允许地铁饮食但这种现象很少 在日本东京的电车车厢内,吃东西和喝饮料是被允许的,不过东京人以有礼貌闻名,就算可以在车厢饮食,也不会真的有人大口吃喝香味四溢的食品来干扰他人的“乘车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