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三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添砖加瓦?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接受了记者采访,他建议,国家要鼓励农业院校毕业生尽可能地从事三农相关工作,同时对从事三农工作的个人进行适当的税收减免。
现阶段农业吸引年轻人难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个字来描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而这些美好愿景的实现,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
记者注意到,在3月6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表示,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证。“首先要强化人才支撑,乡村要振兴,必须要有人才。”
刘永好向记者表示,特别是在农业大数据和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在新经济发展的今天,怎么样让一批经过培训的,有现代意识的年轻人从事农业,这是个核心。
当前农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人才瓶颈的制约,部分地区也出现了“空心化”的问题。记者注意到,3月6日,张勇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户籍在农村的人口有8亿多,农村常住人口有5亿多,2亿多人在外打工。
张勇表示,这些打工的大多数都是青壮年,除了过年,都不在农村,在农村不少地方确实缺少生机、缺少活力,主要是老人和孩子留守,“空心化”的问题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存在。
此外,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原副部长陈晓华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记者会上透露,近五年,农村人口进城落户累计接近8000万左右。他表示,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人走空了,没有了人气,仅靠留守的老弱妇孺,这个村肯定是搞不好的。
刘永好向记者坦言,现阶段农业在吸引年轻人方面有一定的难度。他分析说,为什么农村人口、年轻人都到城里来了?第一,城里收入高一些,第二,城里的生活条件比乡村好一些,第三,在城里可以学很多技术。
如何破解农业人才瓶颈的制约?刘永好表示,必须培养一批懂现代农业、懂科学技术的年轻人。在这个问题上,他建议国家鼓励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尽可能地从事三农。
建议在税收政策上给予倾斜,记者注意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
事实上,为了吸引高校毕业生能够留在农村,留在基层。不少地方已经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记者注意到,贵州省规定,对到农村基层急需紧缺专业(行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给予专项安家费,并纳入县级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范围。
四川省则规定,将通过专门优惠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组织开发有利于发挥高校毕业生专长的岗位;支持高校毕业生参与科研项目实施、参加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基层服务项目。
刘永好向记者表示,因为农村的收入、收益低,国家政策应向农业倾斜。“比方说在税收政策上给予倾斜,对从事三农的个人,税收适当的(进行)一些减免。”
除了政策支持,刘永好还特别提到了培训的作用。他表示,国家应该鼓励年轻人去培训、去创造、去发展。他向记者透露,今年开始,新希望计划用五年时间,公益性地在全国培训10万个新农民和乡村技术人员,大概每年2万个。
刘永好介绍说,培训课程将包括科学种植业、养殖业、环保、食品安全等各方面。“我们还会设立怎么用电子商务来推广销售农产品的培训课程,我觉得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记者注意到,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
刘永好表示,企业培养10万个新农民和乡村技术人员还是很少的,还需要国家的关注,给政策、给支持,需要全社会动起来。“大家都多培养一些人,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队伍就充实了,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