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柑橘因为生长地气候问题,淮河以北地区一般很少种植。但走进江苏连云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东海核心区内的“都市四季果园”,就会看到一派繁茂景象,园子的主人赵斌正忙着和技术人员查看种植在双膜型温室内柑橘的生长情况。“你看,去年栽植的果树都已开始试果了。”看着一棵棵柑橘,赵斌甚是喜悦。 行走在一栋栋连体大棚内,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通过模仿南方柑橘的生长条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借助盆栽移植和温室打造出适宜柑橘生长的物候条件,解决了积温等多项技术,不但实现了“南果北种”,让20亩柑橘长得枝繁叶茂,而且还提前一年挂果,填补了苏北种植柑橘的空白。采取根域限制种植技术的葡萄,其无序生长受到限制,具有肥水高效利用率高、投产早、产量高等特点。UFO模式种植的樱桃,其整形修剪不再复杂,枝叶不再重叠,果实不易腐烂。“住进”基质、“喝上”营养液的无土栽培草莓破解了重茬种植带来的病害。望着四季有果、全年采摘、功能多样的田园综合体,赵斌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尝到了科技改变农业的甜头。” “东海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要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依靠科技创新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东海县委书记朱国兵说。为此,东海县积极从大力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加大新品种的引进改良推广力度、积极推进科技兴农步伐等方面着手,去年率先建成全省首家农业创新中心,将全县林业、渔业、农机等所有涉及农产品及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科研资源,统一集中到农业创新中心,使过去“各自为战”转为“集体发力”,并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科研院所、机构。同时,投入科技研发经费3.8亿元,建成公共研发平台11个,企业研发平台13个,不惜重金引进农业各领域高层次人才68名,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为发展科技农业注入了“源头活水”。 走进如意情食用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珍稀食用菌生产车间,会被这里无处不在的科技感吸引——幽蓝色灯光房间中金针菇一簇簇地在培养瓶中茁壮成长;安全、天然的培养基原材料在生产线上自动装填;身穿全套工作服的工人从流水线上拿下菌瓶,利落地取下整菇,经过高标检验、锁鲜包装等工序,装进蔬菜运输冷链车发往北京等地……作为一个以“科技”命名的企业,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基因密码”。去年,该企业产量达到了48000吨,销售额突破了2亿元。 “作为农业科研单位,我院始终把一切为‘三农’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担负起当地诸多农业科研科普工作。”在汇聚11家科研院所、机构的农业创新中心内,东海县委常委、中国农业科学院东海农业综合试验站站长彭卓说,该试验站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引进水稻、花卉、番茄、草莓等新品种14个,推广名特花卉组培、精准灌溉、二氧化碳施肥等新技术5项。在主产区桃林镇、山左口乡建立了3个设施蔬菜新品种智能高效技术集成示范点,构建了节水、节肥、节药的“三节”技术模式,全面优化日光温室水肥气热管理指标,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科技改变农业。目前,连云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东海核心区已建成了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和展示区、农业高科技企业集聚区、休闲观光农业区和公共服务中心等5个高效农业功能区,实施各类农业科技项目153项,引进稻麦、花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346项,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连粳15号”水稻、“玉糯1号”玉米等新品种19个,解决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葡萄水肥一体化技术、畜禽高效养殖技术等产业发展共性技术50余项,让全县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入驻农业高科技集聚区企业达到18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型企业5家,年产值超10亿元。 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创新为目的,东海县还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了各类“双创”基地18个,先后带动2万多人创业。同时,大力发展职业农民的培训,累计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852次,培训技术骨干人才520名,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近5000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70%。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加大与科研院校签订院地合作协议的力度,各方通过构建合作交流平台,发挥科技创新‘智’动力,来进一步挖掘东海农业发展潜力,源源不断地为东海农业注入澎湃动力。”东海县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邢卫锋说,“同时积极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县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