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保健食品发展已超过30年。1985年1月,民企科学家杨振华研制成功“851口服液”,这是我国最早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发明的保健食品。1987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保健品消费的第一次高潮,产品总数达到2.8万多个,年产值达300多亿元,被称为中国保健品业元年。
当前, 泡枸杞、保温杯已经成了养生的代名词, 就连90后、00后也加入了养生的大军之中。养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止疾病的发生, 抵御疾病。卫生部的一项科研课题显示每投入一元钱的疾病预防, 医疗费用可节省8.5元。当前养生热潮的出现不是没有理由的,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时间的碎片化, 压力日益加大的同时缺少时间和精力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亚健康成了普遍现象。与此同时, 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养生知识借助自媒体的力量深入到人群当中, 人人都有机会接触到养生知识, 人们的养生意识不断提高。但是随着老龄化的增加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各种各样的保健品层出不穷,但是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曝光。保健食品的“骗术”不断升级,已让人们防不胜防。
保健食品欺诈的三大骗术
◀从明星到专家,广告宣传隐蔽化
◀从优惠到免费,赚钱方式长期化
◀从推销到亲情,诈骗方式感情化
鳄鱼饮品能治好肿瘤,小分子肽食品能治百病,神秘功能水可以治病、压片糖果能抗癌……近年来保健品行业乱象横生,一些不法分子假借“高科技”“新概念”“中西合璧”等套路大肆进行虚假宣传,利用会销、网销、登门、微课堂等手段,对目标人群设下“精准骗局”,将一些受害者的养老钱、治病钱一点一点地掏空。
神药广告吹上天,没有治不了的病。保健市场乱象症结在于近年来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屡禁不止,甚至吹嘘成神药欺诈消费者,导致有的患病老人误信后擅自停药,把保健品当药吃。欺诈和虚假宣传是一个社会顽疾,取证难、认定难,如果社会各方综合治理缺失的话,很难对其形成可持续的整治清理。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可以调节机体的某些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
目前,保健食品允许声称的保健功能主要有27类,超出这些功能之外的,都属于虚假宣传。
目前保健食品销售呈现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药店、商超、专卖店营销模式外,还有直销、会议、网络、电话、体验店以及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等营销模式,有利于经营者与消费者直接联系和交流。针对各种营销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保健食品行业监管必须与时俱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制度。
注: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资料整理或实际拍摄,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想要了解更多的新品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食品饮料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