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开始在国内兴起的一个新兴名词,它传承了中国传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神,也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念相契合。
20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抱着教育救国理想积极倡导“知行合一”,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组织新安小学的“新安旅行团”作长途修学旅行。在50天时间里通过唱歌、劳动、卖书卖报、爱国演讲等办法自筹经费,看江南风光,观察、学习沿途地理、风俗、民情,了解近代工业文明,旅途中学生们爱心相助、增进情感,学到很多关在学校死读书学不到的知识。学生们还参观英法日等占领的上海租界、淞沪抗日战场,了解爱国军民奋起抗战的英勇事迹,增加学生们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开创了我国修学旅行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很多学校组织了各种带有 研学 性质的勤工俭学、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历史 文化 探源、地质生物考察等活动。而校外机构组织的研学旅行,还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才开始出现的。
改革开放之后,大量来自日韩、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的“修学旅游团”来华修学旅游。当时,中国国际 旅行社 、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三大总社及地方旅行社,纷纷成立“修学旅游”接待部门,组合、推出许多具有文化资源特色的修学旅行线路产品,接待了数以十万计的外国修学旅行者,播下了汉文化的亲近感和国际友好的种子,各地积累了大量修学产品组合、组织接待和安全保障的宝贵经验。
外来的修学旅游理念,对国内一部分家长产生了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家长、学生们对国内修学旅行、出国游学的需求日殷,一些教育理念较开放的学校开始组织学生修学旅游、出境游学,不少旅行社因应需要推出一些修学旅行或海外游学旅行团,推动这一市场向前发展。可惜的是,更多的学校只专注于高考应试,尤其担心出现安全事故,所以一直没有制度化、规模化地开展修学旅行或出境游学。而由于没有出台政策规范引导和监管,出国游学总体呈现野蛮生长的状态。
直到2013年,在旅游界的推动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倡导“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才正式为研学旅行正名。此后又有系列政策出台,研学旅行开始受到教育界、旅游界和学生家长们的普遍关注。数亿学子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走向火热的生活实践。探索研学旅行的发展,对我国推进教育改革、促进下一代素质提升和成长、促进教育与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