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的投入周期长、见效慢。就大学的专业设置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还没有达到为了追求真理而育化人才的境界,能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思路就算是负责的。因此急功近利的思潮不独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也在高校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因此,学校不愿意投入资源去打造农业专业、农业领域的科研项目获得支持、尤其是横向资源支持的可能性很低。作为学生而言,自然希望自己报考一个毕业工作好找、职业发展清晰的专业。因此,供给水平不高、需求程度不大、自然导致农业专业学科发展慢、优秀的生源不报考,是为冷门原因之一。
2、农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这一点在过去中国五千年悠悠文明史中可能很少有人会认识到,参与人员众多的农业竟然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没错!不同意的可以随便私信本题下农业专业的知乎er们。农业活动的学术基础在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了早晚看霞冬天看雪的经验科学的范畴,搞一个种猪育种的学术原理跟听上去高大上的基因重组的距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远,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绝不是像拼图一样随便交几次就碰巧出来一个性状好的。前段时间接触了一批农业项目,可以说其中大部分项目的基础平常人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再有疑问,可以登录孟山都等跨国大型农业集团的官网,看看员工介绍里的博士比例,应该对专业化的要求有个具体的认识。任何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民众参与度都不会太高、关注度也不可能像快女超男一样高,是为农业冷门原因之二。
3、现代农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这是一种趋势,且正常情况下不会逆转的趋势。农业生产活动(包含渔猎)曾经是全球参与劳动力最多的领域,但即便是以中国的样本来看真正意义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近些年锐减是不争的事实。从产业特征上来看,农业确实并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答题中有人提到,农业的特征是规模化,要靠巨大的规模盈利,没有提到的一点是农业规模化一定要与机械化相配合,而机械化就意味着大量的人力会被替代。另外一个经常被提到的概念叫做农业产业化,所谓产业化,在于通过标准的流程和规范有序的、大规模的从事,使得农业生产活动变得可以管理、可以预测、可以控制。如果从就业角度来看,目前农业领域存在着很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对于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的仍然是缺乏的,但在转型的过程中,难免导致整体上看起来不是一个吸收劳动力的行业,人员流出是为冷门原因之三。
接下来谈谈毕业生的工资水平问题,一般认为,毕业生的工资水平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行业平均回报率、行业市场化程度、毕业生成长速度等等。
农业专业的毕业生待遇低的原因可以从上面几个方面找,首先,农业领域的产业化不够,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就业市场极不活跃,科研院所、大型农口国企这些对口单位都是市场化程度极低的机构,起薪不可能高;其次,农业领域参与者的行业回报率较低,除去少数很优秀的企业外,其他存在劳动雇佣关系的农业领域的企业、个人,投资回报率都不太好看,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从整体上看,农业在国内仍然是粗放养殖种植为主。再次,农业领域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人员成长较慢,快销企业的好公司给毕业生年薪都不低,是因为这个领域的人员成长很快,起薪低了很快人就跑了,农业领域研究个农药啊疫苗啊种子之类的东西没个几年下不来,所以相对流动性也没那么强。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有创造利润的好载体——优秀的农业企业。
最后,农业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由于文化上的传统、近代的二元经济社会导致的歧视和人才分野确实有很多影响,但能够看到的将来,这是国内一个尚未开垦大有作为的领域。从投资角度,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已经形成了一批这个领域的投资人和团队,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农业领域会不断的出现一些好的企业、好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也有理由看到国内的农业专业的毕业生们能够像那些国际知名的跨国农业集团的员工一样,有体面的收入和明晰的职业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