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土淘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 » 专家观点 » 正文

    旱作农业发展的新篇章——全国旱作节水农业交流培训活动侧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0-03 21:30:32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361    评论:0
    导读

    9月的山西,秋高气爽,丰收在望。日前,全国旱作节水农业交流会和技术培训班在这里举行,来自30多个省(区、市)的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总结交流旱作节水农业工作进展及成效,全面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展望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

      9月的山西,秋高气爽,丰收在望。日前,全国旱作节水农业交流会和技术培训班在这里举行,来自30多个省(区、市)的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总结交流旱作节水农业工作进展及成效,全面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展望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
      旱作农业
      十年前为了粮食增产 十年后为了提质增效
      粮食生产的差距在旱区,潜力也在旱区。我国旱地面积约10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近一半。通过集成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旱作区粮食生产能力将大幅度提高。专家测算,通过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如果将灌溉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公斤/立方米,就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000亿斤以上。
      2009年,原农业部在甘肃庆阳召开了北方旱作农业现场会,对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旱作农业工作进行具体部署。第二年,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即启动。时隔10年,农业农村部再次召开全国旱作节水农业交流会,对新时代旱作节水农业工作进行再谋划、再部署。如果说,旱作节水农业在过去10年承担着粮食增产的重任,那么现阶段则是紧扣着“提质增效”的主题。
      在交流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长期以来,农业农村部始终把加快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连续多年安排旱作节水项目,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初步形成了分区域、分作物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和耕作制度。覆膜保墒、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测墒节灌等一批节水农业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每年应用面积(按播种面积)超过4亿亩次。农业用水效率明显提高,全国粮食水分生产率由“十二五”初期每立方米0.826公斤提高到现在的约1.13公斤。
      在未来一段时间,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走向何方?“今后的目标是旱作农业区在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控制农业灌溉用水量,力争到2020年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2035年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基本稳定。通过集成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同时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张桃林表示。
      近年来,旱作农业发展的市场前景也迎来了“柳暗花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小米、高粱、荞麦、莜麦等典型的旱作农产品在中国人的食谱中“坐着冷板凳”,如今,它们作为“粗粮”引领了一波健康饮食的风潮。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张和平介绍,山西作为杂粮大省正是抓住这样的机遇,突出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像“山西小米”“灵丘莜麦面”“上党高粱”等一批山西旱作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旱区农民
      过去尝尽干旱的苦 如今尝到科技的甜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381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在以往,“十年九旱”让当地农民尝尽了苦头,因为水资源缺乏和农业用水效率低,基本只能“靠天吃饭”。
      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突出重围?山西省给出的答案是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绿色发展,从土、水、种、技、机等全面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近年来,山西在全省建立3个整建制示范市、10个整建制示范县和70个特色产业示范片,形成了一批“有机旱作+特色产业”的典型样板,打造了有机旱作农业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寿阳县景尚乡重桃村,坐落着一个面积500亩的优质蔬菜旱作节水示范区。在蔬菜种植区域旁,大伙儿都在饶有兴致地观察一个长方形的红色塑胶场地。这个场地被用铁质栅栏环绕隔离,场地大部略低于地面,其中间有整齐的孔洞。示范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正是示范区的集雨“神器”——新型软体集雨水窖。目前,示范区建设有2口此类水窖,容量1000立方米。这种水窖相比传统集雨旱窖建造成本低30%-50%,具有水质清洁、安装方便、不渗漏、可回收等诸多优点,可实现丰雨旱用、秋雨春用,在作物干旱缺水时进行补灌。结合微喷、膜下滴灌等智能灌溉技术,可以为作物精准供肥供水,比传统漫灌方式节约水肥用量超过30%,综合效益亩均可节本增收超过300元。
      驱车300多里,越过桑干河,代表们来到雁门关以北的山阴县合盛堡乡观摩黄花梁万亩富硒有机旱作农业基地。该基地依托黄花梁坡区富硒土壤,实施旱作面积1.5万亩,其中种植了2000多亩小米和1000多亩高粱。极目远望黄花梁坡区上下,小米和高粱果实已经成熟,郁郁葱葱,蔚为壮观。
      “虽然今年的气候格外干旱,但是我们黄花梁坡区的收成却不俗。因为在种植时采用了渗水地膜,加上软体集雨水窖和其他技术,种的小米和高粱产量比周边地块高出了将近一倍!”合盛堡乡党委书记王特祥介绍,基地2018年以来还带动周边5000多户农民发展旱作农业,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很多贫困户因此脱贫致富。
      近年来,地膜在旱作农业中被大范围使用,在粮食增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因为使用不当,造成的农业白色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作物播种出苗、土壤质量以及生产安全等方面。在寿阳县和山阴县的旱作农业现场,代表们看到一垄垄玉米、高粱、辣椒田间隐约有地膜的痕迹,但是大部分已经破碎,基本和泥土融为一体。据介绍,为解决残膜污染问题,两县都在积极推广示范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技术。这种可降解地膜可以在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起到增温保墒的作用,并且1年左右就能在土壤中完全降解,避免残留污染。
      “虽然全生物降解地膜购买费用要高于传统地膜,但如果核算综合成本,传统地膜的使用成本包括购买费用、回收费用以及潜在危害成本,那么全生物降解地膜则是较好的选择。”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技术处处长杜森向记者介绍,目前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除了提倡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外,还建议农业生产主体尽可能少使用地膜,全膜改半膜,并通过秸秆覆盖、测温测墒播种、保水剂、抗旱剂等方式替代一部分地膜,促进旱作农业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未来展望
      用水管理精细化 干旱土地焕生机
      有研究显示,近年来全球粮食生产能力的巨大发展使得水资源过度消耗,到2030年,全球受水资源短缺威胁的人口将由20%提高到62%,如果在现有食物结构下,按现有技术水平预测,全球食物生产需水量比现状将增长超过70%。
      当前,农业用水过度消耗的情况在中国灌溉农业发展中也屡见不鲜,逐渐显现出来的问题也让很多旱作农业区痛定思痛。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段玲玲在交流会上介绍,为了应对因超采地下水形成的“漏斗区”问题,2017年以来河北省累计投资了38亿元,推广了旱作雨养、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等6种旱作节水模式,实施旱作节水面积2300万亩,减少了农业用水27.7亿立方米。
      为了应对缺水程度加剧的挑战,未来农业发展最大的出路正是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率。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介绍,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抗逆育种领域的应用,使作物耗水系数下降15%-20%,作物需水降低,同时,信息技术和节水技术装备在农业领域的大范围应用,使灌溉农业的用水管理更加精细化。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的灌溉田面积将增加34%,但由于灌溉管理和规范的改善,农业用水量将仅增加14%。
      漫步在山西的田野间,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和模式的保驾护航下,这片原本贫瘠干旱的土地上迸发出了蓬勃生机,粟米逐渐变成金黄,高粱梢头红了起来,一排排玉米怀着饱满的果实在秋风中傲然挺立。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91tutao.com/news/show-420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help@91tutao.com。
    0相关评论
     

    (c)2016-2023 土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03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