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的现状,是八亿农民的产出GDP只占全民GDP的10%。
也就是说,农业是个人均产值极低的行业(几千年来莫不如此)。尤其在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起来之后,农民的日子(地位和作用)其实还不如从前。
如果以单纯的以市场化的方式来推演农业项目,利用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实现现代农业,像国外农场主那样,利用资源集中的优势来倒逼成本优势,可能是很多当代的新农人想着投身农业这个吃饭行业的初衷。
但入场以后才会发展,农业项目的投资额巨大,回报周期长,风险高,并不如它表面那么美好。
第一个想不到的是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意味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更。
任何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肯定有变更成本和风险,在一群并不富有的农民之间变更生产关系,其风险显然是很高的。
而农业是一个高度分散(地广人稀)、流动资金占用较大(每年种子农业化肥人工等等),盈利较低(甚至亏本)、回报周期很长、技术性较强(联想猕猴桃案例)的行业。同一块土地,同样的种植内容,同样的人来干,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二点就是想不到是农业企业对流动资金的巨大需求。
很简单的一点,农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很强,原料占款和储藏成本也很高,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明显慢于工业,仅此就必然形成流动资金的大量占用。像生猪已经是现代农业产业中周期比较短的了,但依然需要6个月的周转时间。而且必须注意,这个周期内,猪没有长成,断然不能送屠宰场的,也就是这个周期内没有回款,只有一味追加流动资金,硬扛着。
而工业产品至少还能边生产边卖,或者低价处理一部分产品救急,农业没有办法。更要命的是,农业是活的生命的生产,工业最差的情况下可以因为流动短缺,把生产线暂停,而农业连这个最差的情况也不行,根本停不了,猪一天喂四次断然不能少的(想想黄浦江飘的猪,这就是止损了),蔬菜关键时期的水肥断然不能缺的,产奶的牛每天几十斤草料几十斤水必须继续供应,动植物均按自己的生物规律生长,停不下来。也就是说,这个事情,要想达到一定规模,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举债投入进去,资金链一旦断裂,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倾家荡产,一般人玩不了,玩的了的人不一定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去获得这个有限的收益,毕竟现在的中国还刚刚进入金融业时代,还是有别的方面的财富增值机会我确实看过现实的搞房地产的真土豪投资农业项目的案例,个人的结论是虽然理论上投资回收期是明确的,但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严重偏离投资预期的情况,收益期迟迟等不到。
比如说,计划冬季完成农民土地的流转,春季便开始基础建设或播种,但如果有几户农民手中的地流转不顺,导致春季还完成不了土地的整体流转,则后面的整个计划无从谈起。或者拖延到夏季完成土地流转,虽然能做基础设施建设,但播种季节错过了,只能等下一年。
生产经营过程中还随时可能遭遇严重的自然风险,导致毁苗毁场,重的只有从头再来,不仅损失惨重,而且周期严重拉长。像严重的冬季寒冷,可能导致秋季新栽的树苗冻死,只能春季补栽,但效果不好;严重的倒春寒可导致果树花及幼果冻死,会造成当年的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农业的自然风险不仅几率高,而且在实际上已经常态化了。因为这个是不可控制的,即使有了农业险,其实也是增加的成本,只能说风险上减弱了一点。
结果就是,这片土地到现在还处于亏损未回收状态,而业主早就想止损出局,因为某些原因,到现在也就只能种上点树苗,靠着一点农业补贴苟延残喘。我当时想,这个土豪这么有钱,不用全出自己的钱啊,可以融资转嫁风险啊,毕竟现在是一个钱找项目多过项目找钱的黄金时代,但事实,是我把融资难度想轻了。
工业的用地是国有土地,一旦取得使用权,就可以抵押贷款;还有工业的厂房、产品、机器等都可以抵押,缓解流动资金的困局总算还是有多种通路的。
但农业就不同了,首先农地是集体所有,企业如果流转农民的土地,只能取得农村集体土地的经营权,是不能抵押贷款的;其次,农业企业所经营的牲畜、树木、农作物等,也是不能抵押贷款的,找担保也是相当的困难。
因而,农业企业的融资是非常困难的,基本上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能贷,但利息较高;还有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条件很严,针对范围较小。农业经营过程中,一旦遇到生产的关键时期资金短缺,比如生猪饲料短缺,果树关键时节追肥施药,一些农业企业便只有靠高利贷来救急了,属于饮鸩止渴的做法,仅沉重的利息将把企业压垮,却毫无办法,这怎么能长久?
讲起来生产关键时节的资金短缺,那真是卖儿鬻女的心思都有了,如果能像联想猕猴桃那样钱多,也就会安下心来,做好十年不挣钱的准备,放长线吊大鱼,但大多数创业者没有这个实力,只能在资金的问题上苦苦挣扎。在农地无法抵押、担保困难等情况下,关键农时季节也就只有靠民间融资了,光高昂的利息成本就能吞噬掉大量的利润,一旦市场行情没有达到预期,而投资周期又那么长,前景其实挺暗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