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京东数科承办的全国红十字系统第二届众筹扶贫大赛决赛在安徽合肥落下帷幕。经过评委会现场评审,大赛最终评选出“滇秘味天然果干坚果”、“ 山珍嗨味笋片”等20个优秀项目获得“红品”项目称号,“红品”项目将获得由中国红基会提供的15万元“博爱家园·生计保护”项目的生计扶贫资金,吴克峰、周家继等10位项目团队带头人获评“优秀脱贫带头人”。
赛后,本报记者采访了带队参赛的三位脱贫带头人,请他们分享了团队参与此次大赛及扶贫路上的经历、感受和收获。
直播扶贫
——“和十大名茶之六安瓜片的茶缘分”团队带头人黄克阳
“我是农民的孩子,总感觉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是一个人生大方向。我们是做内容营销的,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我们就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它成为一种商业化运作,这样既帮助了贫困户,也丰富了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双赢的。”
找准定位,抓牢品质
黄克阳耳朵尖尖,留一撮小胡子,看上去是个干练的商人。他的团队此次带来安徽著名的六安瓜片茶参赛,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在省级赛和全国赛中通过线上推广,共获得资金83.5万元,并在最终的决赛中获得“红品”项目二等奖的荣誉,这既在他的预期之内,又超出了他的预期。
从选择参赛的产品开始,黄克阳和团队从自身擅长的部分出发,抓住如今电商销售以内容营销为重的特点,决定将产品本身就具有故事性和传播点的百家冲六安瓜片茶叶作为参赛项目。
六安瓜片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要想在六安众多茶叶品牌中脱颖而出,百家冲必须找准品牌的定位。黄克阳团队将目光放在品牌持有人和创始人王宣芬身上,邀请媒体进行实地采访报道,挖掘老人的故事,借助内容延伸茶叶品牌,使其有别于、优于其它六安瓜片茶叶品牌。
王宣芬已经94岁高龄,身为烈士的后代,她从父亲身上不仅学到了种茶、采茶、制茶的技艺,更学到了对茶叶品质的坚持。老人是当地种茶制茶行业的名人,不少茶商慕名而来。王宣芬给子女立下了“三不”家规:不准用外地买来的瓜片茶原料加工百家冲瓜片,不准为那些不用百家冲茶原料加工瓜片的人搞代加工,不准买卖半成品。
老人对传统工艺和品质的坚守,让百家冲的品牌立起来的同时,品质更有保证。
酒香巷深,直播扶贫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黄克阳深知互联网时代,好东西易得,真消费难寻。
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是安徽六安市大别山区齐头山一带,它是世界上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剔芽去梗,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汤色宝绿,叶底肥厚。六安瓜片谷雨前后十天之内采摘,取二三叶,求壮不求嫩。在六安独山镇,有90%的人家与茶叶打着交道,但最终能坚守老手艺,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传承发扬的并不多,王宣芬家是其中之一。
如何让受众在看过品牌的故事之后,真正信任品牌并转化为购买行为乃至忠诚度高的消费者。内容挖掘是第一步,接下来黄克阳将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无限缩短,用网络直播的方式,把百家冲瓜片茶的种植、采摘、制作等环节一一曝光在镜头前,让观众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感受,并最终将其转化为消费者。
谈起直播,黄克阳说自己做农产品销售这几年一直在关注不同的平台如何运作,“我们的每一样产品都是团队下到乡里和农户身边去挖掘出来的,缺的是怎么把内容传播出去。”团队在阿里巴巴批发网站、淘宝店铺和京东众筹等网络平台上均有投入,近年来直播的兴起让他们看到了更多可能。消费者希望看到产品是如何诞生的,那就把每一道工序都直接展现在他们眼前,即时效应带动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
打造团队,连通买卖
除了此次参赛的茶叶,黄克阳的团队还通过直播销售当地的河虾、鱼干和水果等特产。经过几年的经营,当地老乡对他们的团队已很熟悉,常慕名来请他们代为销售农产品。“桃子、梨、干货……只要是符合我们的质量标准,我们都会接收,价格相对来说会比市场价高一些,尤其是贫困户。”这样一来,黄克阳的团队成功连通了为产品销不出去发愁的农户和想要找到品质有保证、产地可靠的消费者,也为自己的团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下到乡里,和农户一对一沟通,坚定品质,这是选品;分解产品,挖掘其背后的动人之处,这是包装;通过直播介绍产品,并将其故事讲给受众听,这是新型销售;黄克阳的团队目前有12人,而单个主播的单项产品销量就可以达到300万元。
形成一定模式之后,黄克阳与一些农村合作社、农业基地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此次参赛的百家冲六安瓜片茶就是其中之一。王宣芬将手工制茶的手艺传给了子女,她的儿子马斌则将独山镇里会这门手艺的老乡们集中到一起,成立了百家冲茶叶生产合作社。
2007年以来,合作社吸收了种植户200多家,辐射茶农近千户,集合了茶叶种植加工、茶叶贸易、茶具经营、茶品拍卖、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皖西山货、物流配送等为一体,年销售额过千万,直接带动就业人数2000多人。
“富了,富了,现在我们一家都在王大姐的茶厂工作,我都74了还不想退休呢!”接手王宣芬为茶叶质量把关的林向平老人精力充沛,每天工作时间超过4小时,说起茶叶致富经来头头是道。
这种托管模式让黄克阳的团队能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电商运营和销售中;而通过此次参加红十字系统众筹扶贫大赛,黄克阳也觉得受益良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项目同台竞技,学到了不少新知识;而且通过这次大赛,也确实帮助我们打响了茶叶品牌;也让我们认识到自身运营方面的一些不足,为后续的运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美食是良心事业”
——“滇秘味天然果干坚果”团队带头人吴克峰
人类学家庄祖宜说:“很多人认为美食是一件纯享乐的活动,但我认为美食其实是一件良心事业。我们每次选择不破坏环境的食材就等于在为环境投一票,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如果也能兼顾到周遭的环境,一个更好的未来可以一口一口地吃出来。”吴克峰深以为然。
从大学教师到创业者
作为本世纪80年代生人,吴克峰出生在云南曲靖山区的一个典型农民家庭,通过高考和大学教育,他从乡村走到城市,毕业后留在了云南财经大学教授计算机专业。对于农村子弟而言,这已是不错的人生道路,但吴克峰始终对家乡、对土地有着深厚清洁,怀揣着创业带动乡人脱贫致富的理想。
于是,他离开了安稳的大学教职岗位,到各行各业去学习,在财务、运营和管理等岗位上积累经验,等待实现理想的一个机会。
时间回到7年前的一天,吴克峰偶然驱车来到云南临沧市永德县,发现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深山特有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随处可见古茶树、古茶园、诃子、古树山核桃、野生滇橄榄树、坚果树、芒果树……更难得的是这里民风淳朴,有着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和无任何污染的自然环境,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创业环境。
于是,吴克峰辞掉工作,下定决心扎根这个距离昆明12小时车程的小县城,创办了滇秘味食品公司,就地取材,将目标产品对准了永德县最多也最好的水果和坚果。
为了最大限度留住食物原本的营养成分和味道,吴克峰跟着技术团队搞研发,经过多年的实地生产加工和改善,最终摸索出一种用零添加方式加工食品,最大限度保留食材自身的营养成分及味道的方法。
好的味道会得到市场承认。目前,滇秘味食品在昆明、上海等地拥有11家连锁店铺,同时承接全国范围内的批发订单,在淘宝和京东等网络平台也有相应渠道销售。2018年10月,滇秘味芒果干、火龙果干、临沧坚果等产品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金奖;2019年,滇秘味食品有限公司加工产值将突破2000万,利用当地原材料近5000吨,可以说初步实现了吴克峰做“良心美食事业”的心愿。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
永德县地处滇西大山深处,这里保持了大自然的原始风貌,但基础设施薄弱,境内至今无高速路通过,属于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永德县人口城镇化程度低,人均收入不到4000元,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4154户54132人,受交通不便、水利不畅等多方面的影响,给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找市场、提产值难,短期增收见效慢,长期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滇秘味的创立发展,为永德县解决了当地原材料售卖难的问题,同时带动了当地农户脱贫致富,形成产销一体的链条,发展壮大了整个农业产业。
“一开始也难,因为农民有自己的想法,你要改变他的想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他知道这种产品不愁销路,能够致富。”吴克峰说,最初他和团队在当地建立了示范基地,通过种植优良的水果品种和教授当地农民技术等方式,带动农户加入生产;同时保证原材料的收购价格,让农民放心、稳定地将农产品种植持续下去,实现循环发展。“我们第一年做芒果干时,芒果的市价是每公斤4毛钱,可想而知农民的收入;我们会根据市场行情逐年做调整,基本都会更高一些,今年芒果的收购价格是每公斤5块钱。”吴克峰介绍说,农民发现种一种作物既能增加收入,又不愁销路时,自然就会扩大种植面积,同时带动农业整体发展。
滇秘味食品的加工方式决定了它的生产方式有一定的时间周期。例如,每年芒果成熟的季节实在7月至9月,工厂必须在这个时间段内以最大的力度收购原材料并加工成果干存放在冷库中,错过季节,可能就错过了一整年的产品;而永德县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其拥有垂直落差性的气候分布,不仅物产丰富,季节也分明,11月至次年2月是青枣收获的季节,3月至6月菠萝成熟,6月至11月则可以收购加工火龙果。
这样的工作周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灵活就业的机会。农忙时,农民可以守在土地上,专心侍弄作物;等到水果成熟被滇秘味收购,农闲时也是加工工厂里最繁忙缺人手的时候,农民又可以承担工人的工作,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工厂高峰时能达到600人左右,平时则留守几十人进行管理就可以。”吴克峰表示,很荣幸能被评委“红品”项目的一等奖,身为脱贫带头人,他会把获得的15万生计金用于示范基地里对贫困户的种植和工厂工人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产业发展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实现扶贫更扶智。
几年的创业生涯,也让吴克峰和当地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以滇秘味为纽带,多种形式帮助乡亲们,每年为贫困生捐资助学、解决就业、利用当地原材料、提供生活物资、直接补助资金等。6年来,直接通过滇秘味受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43户427人,人均增收3228元。
从程序员到带头扶贫
——“来自沂蒙山区的番薯棒”团队带头人侯建
“小时候二爷爷养猪容易卖猪难的事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这片土地孕育出的农产品能够让这些爷爷奶奶们,有多一点的收入、多一点的保障;有更多的善款,让我们能对一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力所能及的帮扶。”
小家的成长让我回到家乡
全国红十字系统第二届众筹扶贫大赛决赛入围项目团队30支,其中返乡创业的青年带头人带领的团队占了30%左右,来自山东费县的侯健是其中之一。
长在沂蒙山区的侯健从吉林大学本科毕业后,一直在南京的一家国企网络公司工作。和妻子成家后,侯健很快当了爸爸,他辞职出来进行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在南京当地创办了一个绘本阅读项目,希望通过共读一本书的方式让更多人拥有更加亲密健康的亲子关系。项目发展得不错,侯健的生活很安定。
儿子两岁的时候,他和妻子想再要一个孩子,但在南京,两人同时投入许多时间和精力在绘本项目中,无暇顾及二胎。也是此时,侯健在返乡过年时了解到不少老乡的农产品质量虽好,却很难卖出去、卖到好价钱。
“就义无反顾地回来了。正好有一些同学朋友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一拍即合,一起做了费县扶贫馆。”侯健说,小时候听说二爷爷养的猪没有销路,只能等小贩上门来收购,第一拨来的时候出价5元每斤,二爷爷没卖;第二拨来就出价4.5元每斤,二爷爷还是没卖;第三拨直接再降价,二爷爷担心卖不出去赶紧成交,而实际上,这三拨小贩是一伙的,为的就是压价收购。“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到现在都记得。”
2018年初返乡创业,侯健和团队主做沂蒙山地区农产品上行,成立中国特产·费县扶贫馆。专门服务费县当地,帮助费县区域企业电商孵化,全品类触网操作(全品类是指全域产品),帮助农户农产品上行和农产品品牌化运作。
目前,费县扶贫馆已经签约合作社数十家,入驻有豆黄金食品、东方红食品、七星食品等当地知名品牌企业。2018年,费县扶贫馆被评为临沂十大市电子商务创业园之一,孵化逸寿、社小鲜、颜林甜瓜等农产品品牌。
与红十字一起志愿扶贫
参加众筹扶贫大赛,缘于侯健团队平时就服务于当地的红十字扶贫志愿队。“当地有红十字会建设的‘博爱家园’项目,我们团队经常和志愿队一起去,做培训或者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帮扶。”侯健说,收到大赛通知时,驻村的红十字会第一书记鼓励费县扶贫馆团队参加,更向他们传授了参加上一届大赛的经验。
团队没有犹豫,考虑到大赛的规则和费县农产品的代表性,选定了在初赛时间段里正处于旺季的蜜桃作为初赛产品,同时按照大赛的相关要求很快完成了选品、上线等流程。赛事很顺利,他们拿到了东部赛区的第一名,6月至今,费县桃类产品销售达20万斤,同时为当地400余农户的农产品进行帮销,每户增收1000余元。
进入全国赛,蜜桃已经过季,侯健和团队决定推出一个全新的产品——番薯棒。这是一种改变了传统的红薯切片晒干销售模式的产品,原材料全部采用沂蒙山丘陵地带的优质红薯。种植红薯的多为留守老人,以崮山后村为例,130多户村民中,80%均为年过六旬的老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销售红薯为主的粮食作物。
费县扶贫馆采取定村、定社、定户的合作方式,从育苗提供,到种植指导,到最后的红薯帮销,一条龙式为当地农户提供支持。这样,在保证番薯棒原材料质量的同时,实际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仅崮山后村一村,就为当地32户农民人均增收1500余元。
截至大赛决赛,项目共筹集32万余元,购买人次超过6000。“我们将以本次众筹为序幕,对番薯棒进行全渠道销售,包括线上平台,如京东商城、天猫商城;新零售渠道,如7-FRESH、盒马先生、社群电商;餐饮渠道等。以销带产,以产助农。”侯健对未来很有信心。
团队在决赛中获得了“红品”项目三等奖的荣誉,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将为他们提供15万元生计金支持,侯健表示将把这笔资金用于为贫困户购买优质种苗、开办种植、加工技能培训班等,逐步提升农户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