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一直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产生于信息经济、金融抑制以及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相融合,将会极大推动政府一直倡导的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农村广大的市场空间和传统金融体系的缺失,为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农业龙头企业、P2P平台等布局农村金融提供了可能。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随着农村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形成以及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征信体系在农村地区的日趋完善,互联网金融渗透到广大农村地区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表现出金融抑制的特征,加之农业生产的独特性、“三农”领域征信体系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农业领域在投融资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产生于信息经济、金融抑制以及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具有轻应用、碎片化理财等属性,为农村融资拓展了新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因而更易受到农业企业和农村生产者的青睐。将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农村金融相融合,将会极大地推动政府一直倡导的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无疑会引发新一轮的农村金融革命。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农村金融新活力
一般来说,只有在完善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产生新的生产要素、构建新分工网络的基础上,互联网才能进入传统行业并与传统行业进行融合协同发展,而目前在农业产业领域这三大基本要素已经齐备。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已逐步具备相关能力。
1.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成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支撑
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多个方面。首先是“云”,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的构建,有助于完善信息流传输、保存与处理,帮助经济向信息经济模式转变,带动“网”和“端”的发展。其次是“网”,包括互联网、物联网等,这部分技术将实现互联网与真实物体的连接,产生信息流,实现实物与互联网的交互。最后是“端”,包括智能终端、移动端APP软件等,智能终端的扩展将实现人与互联网的连接,进而与“云”“网”形成实物—互联网—人的完整循环路径。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1月,全球接入互联网的移动设备已超过70亿台,我国互联网用户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渗透率达到85. 8%,远高于全球58%的渗透率,可见我国“端”的构建已经较为成熟。
2.互联网金融已经形成信息—平台—账户的全产业链
跨界融合形成产业+互联网+金融成为未来相关产业和金融行业主要的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思维,便捷地将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匹配在一起。用户资源信息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帮助挖掘用户精准化需求,解决金融定价问题。基于用户需求,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使资金和资产实现匹配的平台,而平台以产品作为交易媒介。为了实现交易,就需要账户支持,账户可以衍生出各类货币,实现支付、交易、消费等多种功能,体现了移动金融的特点:以用户资源为核心来挖掘和创造价值。
3.互联网为征信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社会征信体系是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基础,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若没有良好的征信体系,互联网金融就无法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工具的优势,无法进行信用评价、风险控制和金融业务创新。所以征信体系称得上是最重要的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
金融征信在我国虽不是新生行业,但是发展情况却十分初级,历史积累较少,整体行业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其他征信机构几乎没有发言权。2015年年初,为改变我国目前单一依靠央行征信体系的局面,央行已准备向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阿里系) 、腾讯征信有限公司(腾讯系) 、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平安系)等八家机构颁发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授权这八家企业开展征信体系建设,这将互联网个人征信服务推上了新台阶。
征信系统的建立一方面规范了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透明化发展,另一方面将金融机构纳入监管体系,通过对征信的量化管理,确保金融资产的安全。所以可以认为随着制约互联网金融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征信系统的建立,可以促进P2P、供应链金融、股权众筹等金融业务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面向农村的征信服务,会极大地完善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
4.政府对普惠金融的支持与推动是促使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因
普惠金融的实现与农村互联网金融息息相关。普惠金融的核心是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尤其是那些被传统金融忽视的农村地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发展普惠金融,实现金融资源的公平配置,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政策取向。2015年8月,商务部等19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助力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用户消费习惯需要培养。年龄较大的农民大多数不会或不习惯使用互联网,培养用户消费习惯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在农村市场,很多用户缺乏相应的金融知识。因此,培养用户消费习惯、满足大多数农户的贷款及投资需求也是互联网金融介入农村地区面临的诸多难题之一。
四、加快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1.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协同创新,错位竞争,共同创造互联网金融新生态
虽然传统金融在农村有强大的市场基础,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无论哪一方,都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独占农村金融市场、完全释放农村金融需求。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金融机构通常会将金融服务看成一条价值链,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往往沿袭互联网思维(用户、云、端)来看待金融服务。传统金融理念认为,一种金融产品或服务从产生到最后到达客户端需要经历基础设施、产品、平台、通信、渠道、介质和场景等多个环节,在做产品时考虑的往往是抵(质)押物、期限和价格等因素,在产品设计完成之后再考虑通过哪些渠道销售给目标客户。而互联网金融理念认为,用户是核心,一种金融产品的产生首先源自用户的需求,当某种需求在具体场景中被发现后,再反向进行相应的产品开发,并最终将产品嵌入到场景中。所以只有将传统金融的深度与互联网金融的广度相结合,才能创造农村金融新生态,最后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
2.促进互联网金融和农业产业跨界融合,打造服务“三农”的新商业模式
随着创新的不断深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正逐渐改变着传统农业产业的商业模式。产业和互联网结合后再金融化已成为普遍趋势。从目前来看,在农村地区,“互联网+”正在向“互联网+金融+农业”发展,“移动互联网+”正在形成新的潮流,农业各行业都纷纷借助互联网金融寻求“线上+线下”的发展,这将为互联网金融和农业及农村广大的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而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本质是通过资源和资金整合来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从产业端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的账户、平台等聚集产业的业务、员工、客户、合作伙伴等资源;从金融端来说,可通过提供包括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产品超市等在内的服务整合产业的沉淀资金流。产业端和金融端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依托账户和第三方支付体系,形成闭环发展。
3.以大数据为基础建立健全互联网征信体系,推动农村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在农村互联网金融领域,征信的基础支撑作用显得格外重要,当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将推动征信行业的发展与成熟。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征信作为金融基础设施在社会金融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机构会根据相关征信机构出具的权威征信报告为企业、个人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而与此同时,在社会活动的其他方面,如消费、就业等领域,征信也承担着重要的基础评判作用。在征信产业链中,数据、模型和商业模式是三大核心要素,由于商业模式在国外已经有成熟的模型可以借鉴,因此数据和商业模式就成为国内征信产业链的关键点。个人征信最核心的数据是贷款和还款信息,在国内数据大都掌握在大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手上,缺乏数据共享的动力,数据碎片化严重,导致国内征信生态系统特别是在农村金融市场仍处在起步阶段。
4.做好金融监管,构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机制
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都无法脱离金融的本质,即资金的有效分配。在这一过程中,风险控制是最核心的环节。因此,随着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推广,传统风险控制和互联网风险控制的有效融合,将促使风险控制成为行业发展的热点,并且将导致全社会增加对风险控制领域的重视,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策规范。随着电子信息及个人隐私重要性的提升,用户个人电子资料、网络使用行为、痕迹等信息的法律地位,以及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获取这些资料的合法性,都将通过相关监管机构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确认,为之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风险控制以及征信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双向融合。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并非颠覆或替代的关系,因此传统风险控制与互联网新型风险控制方式,均会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双方的优势及理念会相互渗透、互相改变和融合。
从总体发展态势来看,传统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强大的农村金融需求,互联网金融由于其便利性渗透到广大农村地区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越落后的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空间越大,越能体现互联网金融给这些地区带来的“后发优势”,甚至可以在个别领域超过金融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