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伊始,就给了所有农创人当头一棒,在冠状病毒肺炎的阴影笼罩下,我们的国家正在上演一出“人定胜天”的故事,但时局之艰也渲染了搞农创“老天爷赏饭”的悲凉底色。
疫情防治战役正进入关键时期,正月十五前后被视为能否柳暗花明的关键节点, 在非常时期当然要共度时艰,但面对必然的流通受阻、成本增加、交货延迟、贷款违约等风险,也让农友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今年,怎么办?
我们对比了非典时期,对话了一些农友,把视角拉长,试图找到在这场天灾人祸中农创人正确的应对姿势。
在正常年景,草根农创人最怕的是极端天气引发的减产或者产能过剩引起的滞销,但在这次肺炎疫情“黑天鹅”突袭之下,几乎所有产业链条停罢,供给受阻,需求下降,对农创人影响深远。
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决定短期经济状况的是需求而不是供给。在短期中,市场总供给能力是稳定的,从长远来看,决定长期经济好坏的关键是总需求。春节家家都要置办年货,用于人情往来或集聚活动,是农特产品的销售旺季,一般占到全年销量的10%左右。
但随着疫情发展,对人员流动、物流系统的限制,造成相对需求不足,即市场需求性失真。更让人揪心的是,春节是各行各业产能最脆弱的时间点,疫情突袭使得农特企业或者个人大部分只靠年前储备,或者等待正常开年开启销售计划。
在大环境下农创人能做的及其有限,很多企业都推迟到2月10号以后才复工,由于疫情的持续影响,实际上直至3月10号仍有很多企业未能正常复工,这造成长达一个半个月的“产能真空”,生产稳定性坍塌。从农业一些相关领域来看,餐饮行业集体歇菜,背后的供应链全线休息,所有的蔬菜供应、肉蛋奶供应近乎集体停罢。
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农业因为其巨大的包容性产业链条长,除了种养殖端,从加工到渠道,从渠道到零售,从零售到消费,从消费到资本,囊括了商品化、市场化、品牌化、资本化的专业分工, 哪个环节出问题了,都会引起连锁反应。
在知乎上有位叫@昆逸的湖北农友,养了几万只种鸡,因为封路运不出去。宁愿损失几十万定金,蛋价爆涨的预期收益,蛋鸡场老板也不敢要这批鸡,第一、禁止聚集,员工不敢出来没人手。第二、路被封了,河南的玉米运不过来,没饲料,这样算来上下游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万。
屋漏又遭连夜雨,在湖南新疆等地又发现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传统养殖业尚且如此,更何况被视为这次冠状病毒疫情始作俑者的“野字辈”特种养殖,在特殊时期消费者已成惊弓之鸟,可没人管你是“野”的还是“养”的。
再说水果, 每年二三月正当应季上市的水果,销量直线下降,农场的有机农产品也因为流通问题出不去,还有不少种植大户,在春耕时节需大量用工,但受制于疫情,很难找到帮忙人员,农事活动无法进行,不少地区原定的植保下乡、技术下乡等生产性服务也被迫停止。
这些都是在农业价值生产端第一线的农友,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还有大量在产业链条服务端、营销端的农友,没人能够置身事外。
参照非典发展周期,我们可以关注推进传播的关键词“人口流动”,跟确诊人数提升的节点的关键词“完成病毒基因测序”。这次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春节提前,大规模“人口流动”的节点比非典时期也提前了(非典3月6日北京才有第一例输入案例),而武汉又是中部交通枢纽, “两个提前”因素直接导致了病毒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传播。
还好这次“完成病毒基因测序” 的时间节点比非典要早,在1月7日,疾控中心专家就已经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到1月10日已完成病原核酸检测,以便快速地确诊病例。
这次的疫情比非典传染性更大,但致死率要低的多,即便刚好赶上春运节点,让疫情的控制难度增加,但在非典经验的基础上,政府的应对措施更快、更成熟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大了舆论信息透明度,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哄抢、抬价等现象。
信息传播更加充分,政府反应更加及时,所以此次疫情的影响周期会比非典(5月份得到基本控制)短,经济影响也可能没有非典那么严重。
这两天,有些非重灾区的农友已经开始小规模发货,但受制于物流依然是蜻蜓点水。 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概念,流通便利性受阻。
显然物流的恢复要看对疫情的控制程度,在现阶段,国家对物流是有管控的,防治疫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防止物流价格过高,另外一方面需要优先保障跟疫情相关的资源配送,这就造成了生鲜类品类的送达时效保障不了,投诉也是聊胜于无。
涉农企业的产能恢复都要一个过程,农产品的价格上涨都将不可避免,毕竟,如果生产循环被强制切断,必然会出现某些环节生产停滞、产品滞销,产业链下游会出现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无论是涉农企业还是个体,一方面面临收入下降,另一边面临物资、人工成本上涨,形式非常严峻。
那么,什么是应对的正确姿势?在阴霾笼罩下又有什么新的机遇?我们对话了一些社员,看看他们的打算。
1.压缩开支,修炼内功
首先是压缩不必要的开支,同时修炼内功, 多找现在能发货的一手产品,同时招募团队,预期物流恢复到疫情之前要两个月的时间,这两个月先筹划好翻盘的产品。
其次,沉下心思来多准备下半年的内容素材,或者回农村试水短视频等新零售模式。
2. 打持久战,押注电商
武汉肺炎对于中国是一个长期的战役,在当下, 对于农产品电商来说是个机遇,前提是解决在封村状态下,产地端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调度,落实好销端协同互补。
农产品作为一个生活必需品, 是朴实无华而又带有温度的,会传给给消费者一种信心和温暖,作为农创人,一定要保持这种利他的价值观,而不是靠奇货可居去见利忘义。
他们团体在在3年前开始部署的产地仓,立足当地做标准化的基地供应链,为了匹配微商团队,社交电商,内容电商,社区团购,城市新零售等渠道会慢慢发挥作用,可以稀释疫情带来的风险。
先不说这次疫情的影响周期有多长,小超有几个判断,
1 .有机概念、药食同源需求会增加
衣食住行四个大板块里面,可能只有“食”会保持稳定状态,其他几个板块相关的都会收缩。经过这次疫情,大家会更重视“食的健康”,消费者迎来一次认知上的升级,造成原生态、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会增加。
此外,当疫情得到控制后,生产稳定性、流通便利性、市场需求性恢复,将迎来一波“反弹性”的生产跟消费。在非典的第二年(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达到了新高,大浪淘沙之后,农创的未来会变的更好,这也给风雨飘摇中的农友们增添了一些信心。
2. 农产品电商销售迎来新的机遇
在2003年非典时期,经历了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之后,电商形态本已摇摇欲坠,但随着非典疫情的发展,电商企业迎来了一波发展狂潮。在特殊时期,线下消费不再是公众的首选。害怕被传染的心理阴影,让人们拒绝线下场景服务,纷纷选择在网上购物,这使得电子商务的交易额和用户数量大幅增长。
以史为鉴,这次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之后,有几个月的“电商真空期”,人口结构造成的“宅文化”将进一步加剧,农产品电商将迎来销售良机,这就要求农友们及时调整线上线下比例以适应变化。
3. 社区生鲜将逐渐取代农贸市场
这次疫情源头直指武汉华南海鲜市场,这说明,中国传统的农贸市场模式存在极大的安全卫生隐患。通过工业化生产和配送的蔬菜,其成本已经可以和农贸市场匹敌,农贸市场价格的优势也不复存在。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上升,脏乱差的农贸市场将会被逐步取缔,取而代之的将是干净整洁的社区小型生鲜超市、永辉超市为代表的大型连锁生鲜超市,以及盒马生鲜为代表的线上订购配送。
综上所述,实体店+社群+小程序的社区生鲜在经历了去年的大洗牌之后,将重新迎来一波爆发的机会。 除外之外,短视频、直播等农产品新零售形态也有了更大的空间。
2020年,时为庚子鼠年,春节爆发了冠状病毒疫情;前些天,湖南等地发现了禽流感;之后,四川地区发生了小地震,大家被媒体报道的灾难故事所吸引,这些故事就像在回声室中一样来回摆荡,不断得到重复,加上谣言满天飞,加剧了大家的恐惧。
农友们的开年计划也彻底被打乱。
从2003年的非典,到这次的新型肺炎疫情, 横跨了16年,大部分农友对大灾难都没有切身的感知,换句话说,大部分农友都没有应对这种大的“不确定性”的经验。
在共度时艰之余,也促使我们去思考,在农业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的时候, 在终将到来的“后疫情时期”,在自我认知上,在对产业生态的认识上,该有怎么样的一些改变?
1. 人与人的关系
在疫情笼罩下,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格外清晰。 跟一位农人聊天,除了讨论农业本身,有一点他深有感慨,因为搞农业早出晚归,平时人又在外地, 在老家待了一段时间,才发现父母衰老的程度,有点出乎自己意料。
就算在外面自己家,平时因为忙碌陪家人的时间也少, 这次刚好有个审视机会,究竟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
其次, 谁对我是最重要的人,我需要怎么样的关系?
患难见真情,我们的商户农友各显神通,在关键时刻,或零利润帮忙筹集口罩、防护服等救灾物资, 或者帮忙联系捐款,为救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值得信赖的伙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另一方面,大家已经开始报团取暖,或者优化、灵活变通合作形式,或者共享物流、仓储、渠道资源。在大灾面前, 人与人之间的的“信任感”变的更加重要,这些组织上的小变革背后,有IP属性的企业、品牌、个人必然将变得更加有优势。
2.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自然是个自有逻辑的完美体系, 万物在生态链里相生相克, 维持着地球生态的平衡。 大自然拥有完整的食物链,处在最顶端的人类也是大自然食物链中的一员,不去破坏这种平衡(比如吃野味),人类就会降低染指未知而可怕病毒的风险。
在农业里,石油化工农业破坏了生态链的平衡, 各种化肥农药、除草剂让农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差, 另一边是做生态、有机农业的农友大部分举步维艰。
通过这次疫情消费者认知上的升级,农友们能否通过某些技术革新,让更健康、更原生态的农产品具有更高的性价比,走上大众的餐桌?
决定这场疫情攻防战输赢的,不单单是国家高效的组织效率、深入每一寸国土的舆论宣传,和各方技术力量鞠躬尽瘁的自我贡献, 更加是民智的觉醒和各行各业的局内意识。
历史终将记住的,是包括农业人在内的每一个人,在面对灾难时候的辛酸、喜悦、思考,还有不屈不挠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