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控制了全人类。这不仅是认识的高度,更是一种战略思维。在中国,大部分人对农业的理解并不深刻,我一直在呼吁全社会重新认识农业,因为这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多功能永恒魅力产业
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性,但毫无疑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整个社会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离开农业"的局面。
农业效率相对较低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地位决定了"离开农业"意味着"摆脱贫困"。城乡居民身份的巨大利益差异决定了"离开农业",也意味着"离开农民身份"。这是最合理的选择。然而,当这种"离开农业"和"对农业的无知"的情结深深地植根于越来越多的人的头脑中,并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时,这种"离开农业"的情结将不可避免地异化为对"三农"的盲目排斥,从而导致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误入歧途。
农业是科技、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的统一体,伴随和支撑着整个人类进化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地体现为一个多功能的永恒魅力产业。
当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完成时,"农民"不仅是"农业实践者","农业从业者"不仅是农产品的初级生产者,也是农业增值的创新者和农业相关产业价值链的建设者。农村"将演变为"小城镇"、"小城镇"和"规模农场"。他们在生活环境上比城市更有竞争力。逆向城市化"是最典型的例子。
到那时,"三农"的概念自然会消失,但农业仍然是一个永恒的产业,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个概念来理解农业,我们就只能面对21世纪的国际竞争。
农业战略地位
我们也可以从其他国家学到这一点。美国长期以来与农业社会分离,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但美国最大的联邦政府部门,除五角大楼国防部外,是农业部,而美国在世界各地控制和打击的武器根本不是核武器,而是农产品。
美国人是如何认识农业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控制石油的人控制所有国家,控制粮食的人控制全人类。这不仅是理解的高度,也是一种战略思维。对于一个必须自食其力的大国来说,这种思维更为必要。
从"全食物链"的角度看农业和食品管理的高层设计是发达国家的一种普遍经验,所谓的"全食物链"强调从领域到餐桌的全链管理,不仅限于粮食安全,而且强调食品安全,目前我国还没有在国家层面上有系统的食品安全体系和战略。
结合我国的实际,食品安全应界定为"确保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通过适当的手段获得充足、优质、营养、合理的食品供应,以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健康的需要",为了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实现食品安全,有必要在保证食品供应的前提下建立各种食品的供需控制体系。
问题与挑战
然而,目前中国农业食品管理的顶层设计实际上是以粮食为链的部门的划分和划分,农业和食品的管理职能已经分散到许多非农业部门。在中国,涉及农业职能的部委多达十几个。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行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部门分工、分工、任务不明确、管理分散、任务和手段不一致、部门间的有利因素相互竞争、无利可图的事物相互推诿。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都是不负责任的,这个矛盾很难通过部门协商来解决,大量的矛盾只能交给国务院。国务院领导忙于协调,决策成本高,决策效率低,使政府命令的执行更加困难。
部门的利益也渗透到政策和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导致政策和法律出台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胡说八道、困难重重和时间长的问题,没有一个具体部门敦促执行这些政策和法律,这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这一制度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相关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步伐越慢,走错的路就越远。近年来,农业投资效率持续低下是对农业和食品管理职能最高层分工的最经典认可。
目前,中国对农业的态度实际上可以理解为:"重视农业政策,轻视农业部门;重视支持农业资金,降低投资效率"。如果农业投资的效率总是不高的话,即使每年大量增加用于农业的资金,又有什么意义呢?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农业是一种工业属性很强的产业,其功能不适合于其他非农业部门的分权。因此,农业体制改革是解决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农业效率、农民收入等问题的基础。
从高层设计的角度来看,我们目前是以粮食为连锁的部门。从政策实施的角度看,我们仍然是一个以传统粮食安全为核心的政策体系。从理论上讲,粮食安全的实现有三个阶段。粮食安全的第一阶段是数量安全,粮食安全的第二阶段是质量保证,第三阶段是强调食品的营养,满足消费者的偏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顺应这一趋势,将传统的粮食安全战略调整为粮食安全战略,是农业和粮食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
总之,从食品安全的高度设计农业食品产业管理体系的最高层次,使农业的所有相关职能回归到农业和食品工业管理部门,从"全食物链"的角度看,农业体制改革是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最紧迫的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