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回顾了2019年中国农业产业走势,指出受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和衰退风险等重大不确定因素的共同影响,世界经济增速降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世界农产品产量增速放缓。
一图读懂《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图源光明网)
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实现;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粮食产量连续5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棉油糖生产保持稳定,果蔬供应充足,生猪产能止降回升。
报告认为,守住“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战略底线是中国谷物产业最根本的竞争力目标,并不是促进出口、参与国际竞争。为保障谷物等产业安全,有必要创新支持政策,减少外部冲击。
而园艺作物和禽类产品等农产品是中国最具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类别,其竞争力目标是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报告指出,生猪产能恢复受到非洲猪瘟疫情、新冠肺炎疫情、进口关税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受到非洲猪瘟影响,2019年全国生猪产能大幅下滑,猪肉产量4255万吨,同比下降21.3%,猪肉进口量增加至210.8万吨,同比增长75%。
2020年,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养殖业的影响将逐步趋弱,正常情况下,预计生猪产能到2020年底可基本恢复至常年水平的80%以上,2022年基本恢复到2017年正常水平。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导致屠宰场关闭,饲料、仔猪、生猪和猪肉运输困难,生猪生产周期受到影响。中国农业产业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2020—2022年猪肉产量比无疫情的情景下降2个百分点,猪肉供需缺口扩大。
2020年猪肉进口关税暂时下调政策将有利于增加猪肉进口,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国内猪肉供需矛盾。综合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和猪肉进口关税下降影响,2020年,猪肉进口量将可能接近400万吨。建议坚持“两疫”防控和生猪稳产保供两手抓,加强技术指导提高能繁母猪繁殖效率,加快生猪产能恢复进程。
报告提醒,草地贪夜蛾可能使2020年中国玉米产业面临减产风险。农业农村部在2020年2月发布的《2020年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预案》中预计,2020年发生面积在1亿亩左右。2020年中国玉米产业可能面临草地贪夜蛾导致的减产和进口增加风险,预计全国玉米产量损失小于2.5%。草地贪夜蛾导致的玉米供需缺口将通过释放库存、玉米进口以及替代品进口等多种途径进行弥补。建议建立和完善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机制,将危害损失降到最低。
报告利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模拟预计,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将达到6.7亿吨,能够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报告》显示,2020年,农业—食物系统的GDP增长率可能仅为0.3%-1.1%,低于正常情况下4%左右的增长率。农业—食物系统的经济和就业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小,同时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具有显著的产出乘数效应,即农业GDP增加1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3.4个单位。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补齐农业短板,将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增长和拉动就业,增加农民和农民工收入。”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韩昕儒说,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国民经济造成冲击的特殊时期,农业—食物系统受到的影响较小,农业—食物系统的“战略后院”“压舱石”和“蓄水池”作用更加凸显。
《报告》显示,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2019年中国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棉油糖生产保持稳定,果蔬供应充足,生猪产能止降回升。面对国内外风险与挑战,必须稳住农业,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预计达到6.7亿吨,能够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报告》还梳理了2019年与农业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从全要素生产率、国际贸易和生产成本等三个角度剖析了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农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估了生猪产能恢复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模拟了草地贪夜蛾对2020年中国玉米产业带来的影响,总结了2019年谷物、油料、畜产品、水产品18种重要农产品的产业发展特征,展望了相关产业2020—2021年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