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质量问题了,从追求简单温饱逐渐上升到优质生活。于是一批批的新名词出现了,例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富硒水果、无公害食品等等,我们的生活质量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这样,但总感觉记忆中缺失了点什么。
引用宋丹丹的一个小品中的经典语录(修改):从小与农业结缘,三岁就被带着下地,坐在田间地头看着父母松地播种、割稻筛谷;种过菜、插过秧、摘过棉花、割过稻,从村头到村尾、带着牛儿去耕田;大学学了4年植物保护,农场驻点、农业实践都亲身经历过,毕业后又来到了农业公司做技术代表,努力服务广大农业从职者。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与农业这么有缘?是什么让我坚持走农业这条路?
带着这两个问题,一直在寻找答案。直到有一天江哥(别问他是谁,你们懂)给我发了条微信让我参加下“妙语接龙”这个活动,我才感觉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答案:因为我爱农业,因为儿时的某些记忆或许真的很难忘却。在这个由物质追求渐渐转为精神追求的大环境下,我的记忆中缺失了什么?你呢?
记得在妙语接龙活动中我是这样描述“童年的水果是什么样的味道”:前一段时间去桃园摘了一些桃子(白桃)吃,自以为原生态的就是好吃,尝了下味道,记忆中的味道没有出现,只有一股现代加工业的味道。回到十几年前,人还小跟着奶奶住,家门口中了一个毛桃树,没到夏季桃子吃不完。青的、红的,软的、硬的一箩筐一箩筐的往家搬。记忆中,我家的桃子个大,香甜,多了一种清香、少了一份松软涩口。家里的桃子没有那种奇特的红、也没有那种异样的甜,多的是阳光的味道、植物的清香。现在看来我家果树用的是农家肥、自然成熟,少了一种现代的催熟剂、催红剂、化学肥料的味道。可惜的是前几年由于桃树年龄过大(十多年了),加之流胶病的危害,树已经定格在我记忆里了。记忆中,炎热的夏天、清凉的河水中,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几个大红桃,一边游泳一边吃桃,那种味道是清香、甜美、有滋味,是一种“不掺假”的味道。
现在家已经搬到另外一个地段去了,桃树也已经因为“服役”太多年倒下了。那鲜红可口的大红桃 、桃树下小伙伴你追我赶、桃树上只为摘到最大最甜的可爱身影还在吗?家迁走了、桃树也寿终正寝了,难道记忆也要丢失了吗?
前几天有个种友发了几张图片,关于珠海斗门水稻收割节,看着图片中一个个城市的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拿着镰刀在独自割稻,脸上洋溢着开心满足的笑容。暂时撇开利益问题,从最表面的情景来看,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很好。让城里人真正了解以前农村人的生活,不要忘本。毕竟类似于“麦客”的这类人正在“转型”,也许过不了几年我们在农场上见到镰刀都不知道用来干嘛的了(不仅仅是城市人,也有可能农村人也不知道了),只能在割稻的季节看到一辆辆收割机在驰骋。
稻子割完后天空阴沉沉的,不是乌云压顶儿时农民肆意的焚烧秸秆。曾经的稻草堆的作用大部分已被当前的煤气罐、电磁炉、电饭锅等取代了,烧柴火的农家灶还有多少;曾经的稻草堆旁玩捉迷藏、玩比赛攀登的身影也在不断拔高,都各自成家、享受精神追求了。不禁想问,稻谷堆少了、玩伴也已经长大了,难道记忆也要丢失了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不必追求这种回归田园、不理尘世的生活,但我们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记忆之中休闲自得的生活。拾起你脑海中最深的记忆,还生活一个精彩。也希望种植者可以种好自己心中的一亩三分地,播下种子,收获希望、收获快乐、收获即将丢失的宝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