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农村正是抓革命,促生产的高潮时期,基层社员也是一边生产一边抓阶级斗争,上级来了新指示精神以后,村里的社员白天劳动,晚上开会学习。
那个年代,干活时间与现在外出打工差不多,八九个小时左右。也是一层一层的领导干部负责农业生产,最基层的干部是生产小队的队长,他们的职责是管辖一个小队的农业生产。
一般的劳力一年干到300多个工就不错了,那个时候一个工日2毛钱左右,年底分红,其实扣除其他杂费之后,分到社员手里的工钱已经寥寥无几。
夏季和秋季分粮食的时候先是按平均人口分粮,然后是根据工分的多少找补。也就是说,如果人均口粮是100斤,只要有户口即使没有挣到工分,都可以分到这个数量,但是这100斤平均口粮不是白拿,要转到往来账,等孩子长大了再挣到工分的时候,慢慢的偿还生产队的债务。年底小队会计决算的时候,如果一个工日值半斤粮食,一个劳力挣到300个工日,可以多分150斤粮食。
实事求是的讲:生产队时候的社员虽然每天都出工,效益并不是很高,只要小队长不在跟前,干活的时候偷懒磨滑不是什么稀罕事。
那个时候的生产队小队长十分享受,只要分配完了活,就不用管了,一般情况下,大多是由副队长分派干活。勤奋一点的小队长还能到农田里转一圈,懒惰的从来都不去农田。
当官的都不在跟前,社员干活有几个出大力流大汗的?在我的记忆里,社员出工图的就是记上个工,庄稼长的孬好并不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对集体财产特别关心,他们一天到晚只不过是为了那一天的工分。
当时那个年代,农业种植还十分落后,化肥氮肥还没有普及,全凭各家各户攒点猪圈粪肥。
到了冬天的时候,一个生产小队组织五六个壮劳力,用推车将这些粪土全部运到麦田里。这些粪土的作用并不大,因为每家一头肥猪积攒的粪肥,有的家庭能卖给生产队20多立方,一立方粪土能换20多个工分。所以有劳力的家庭隔三差五的从农田里运回一车土,填到粪坑里,再从炉灶里掏出点草木灰掺和在一块儿,肥猪下去踩上一圈就变成了粪土,然后通知生产队长派上劳力把这些粪肥运到农田,现在看来等于来回搬运着玩,干的都是一些没有效益的劳动,对庄家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那个年代的生产队长特别厉害,老少社员没有一个敢反抗,不然就会长期让你改过反思,什么好活都到不了自己手里,只有服从的份,谈不到什么自由。
虽然社员一年到头不停的干,但是粮食产量并不高,亩产一般400至600斤,去掉上交的公粮每个家庭分不到多少粮食,春天粮食接下来的家庭不多,一般靠借贷度日。
记得到了80年代初,已到了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年代,这个时候外国的磷酸二铵或复合肥陆续进入我国,当时老百姓都不敢用,胆子大一点的,就试着每亩施入十多公斤,(现在农民一般每亩100斤左右)没想到粮食收下来,产量竟然多收了1/3,从那个时候开始,农民才开始认识到磷酸二铵和复合肥的重要性。现在粮食产量已突破1500斤左右,相比那个年代增加了2/3。
以上都是我经历的真实写照,由于地域不同,读者不可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