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说,确保粮食安全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十四五”把粮食安全作为重要规划内容提上议事日程是英明决策,种子创新、耕地保护和水利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关键。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受访者供图)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粮食安全事关中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如何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请问陈温福,针对我国粮食安全,您有哪些思考?
陈温福:我国有14亿人口,可以稳定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只有18.26亿亩。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如何确保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草案中提到,“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均把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方面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是非常英明的决策。
主持人:针对种业创新,您有哪些建议?
陈温福: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之一是种子。今年两会和“十四五”规划中,特别强调了种业创新问题,“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从整体来看,我国种业发展不错,截至目前,我国水稻、小麦这两种主粮,超过95%甚至100%的种植品种均是我国自己培育的品种,玉米自己培育的品种也超过95%。种子创新未来如何可持续发展,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因为农作物种子有更新换代的过程,一个新品种育成推广以后,只能用几年到十几年就会退化,必须有新的品种来替代。因此,农作物种子创新应是个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诸如新品种“井喷式”审定、低水平重复、创新乏力、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事实说明,简单照搬西方的商业化育种模式是行不通的。单纯模仿西方怎么超越西方?就像我们要搞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系一样,种业发展也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道路,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一边倒地片面强调、夸大商业化育种的作用。在我国,种业创新特别是种质资源创新等基础性研究,还得依靠国家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来完成。
主持人:您认为应如何保护黑土地?
陈温福:保证粮食安全的另一个关键是耕地。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不得不强化耕地产出,依靠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来获得高产。而且只种不养,导致耕地的严重退化。特别是东北的黑土地,退化已经非常严重,如果不加以保护,再过若干年,生产力将会明显下降。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到“加强黑土地保护,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在东北地区推行1.47亿亩保护性耕作,以此来保护黑土地。但是,黑土地保护绝不仅仅是采用保护性耕作这一种途径就能实现,还应该包括秸秆还田、休耕轮作等。
根据我多年来对东北粮食安全、黑土地保护和湿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保护黑土地最好的方式就是种水稻。因为种水稻会有大量根系留在田里。据实测,在风干条件下水稻的籽粒、茎秆与根系的重量之比大致为1:1:0.75,假设一亩水稻产550公斤稻谷,大概就有412.5公斤的稻根留在土壤中直接还田了,基本可以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而且,水稻在淹水条件下生长,在淹水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矿化缓慢。我国凡是种水稻的地方,耕地都没有退化,只有种旱田才发生退化。因此,在东北地区种水稻是保护黑土地的最佳选择。
但是,种水稻必须有水,传统认识上认为东北缺水,不宜种稻。实际上,东北地区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超过550方,也就是说问题并不完全在于缺水。东北地区水资源问题,一是分布不均匀,北多南少、东多西少、周边多中间少;二是缺少控制性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例如,黑龙江两江一湖的地表水资源我们并没有好好利用,绝大部分都成了“过境水资源”流到国外去了,我们却还在打井种稻。带来的后果就是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到湿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建议,国家在制订“十四五”和二0三五年远景规划中,重新规划东北水资源布局,启动类似“南水北调”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亦即实施“北水南调、东水中引、河湖贯通”建设工程,确保东北地区至少有1亿亩以上的黑土地种水稻,彻底实现东北地区粮食生产、黑土地保护与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当然,这是需要国家支持和长期投入的大工程,但也是利于当代、惠及子孙的公益性事业。我们正在规划建设10亿亩高标准农田,应该同时考虑水利和耕地,并以水利为基础重新规划东北战略粮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过去,我们讲“湖广熟,天下足”,现在应该说“东北熟,天下足”。因为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东四盟,拥有约4.5亿以上的优质耕地,粮食商品率超过70%,可以解决我国很大一部分粮食安全问题。因此,建议国家在“十四五”和二0三五年远景规划中考虑该问题。
主持人:针对“十四五”期间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作为科学家,你认为从哪些方面入手?
陈温福:我们现在的情况是种地的农民挣不到钱,消费者需要花高价购买农产品,钱大都被中间的流通环节赚走了。我认为,搞乡村振兴,首先应该让农民富起来,只有农民富起来了,才能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才可实现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在农村振兴规划的24字方针中,产业兴旺是基础。因此,我建议,从振兴乡村经济角度,应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要与数字技术加强融合,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全链路数字化,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连接生产和销售,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民得到实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而我们科学家研制的好品种,农民种得好,但卖不上好价钱,等于没有帮到农民。科学家既要埋头搞科研,也要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真问题。去年12月,我们一批农业院士和专家入驻淘宝,向网友推荐我们技术转化的优质农产品,尝试直供的基地农业。我们这种就是希望通过电商平台打通新链路,塑造农业品牌。农民也要有品牌意识,大陆货要有,但也要搞出一些精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