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所有的农业人都被《沃柑浸抑菌药后直接上市》这个新闻所刷屏,那我们从专业的角度说来分析一下,切勿被一些媒体所迷惑。
沃柑浸抑菌药后直接上市,沃柑还能不能吃?
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新闻中所说的深度调查,真的是事情的全部吗?
我们需要明确几个问题,有没有违规使用的,这个不能排除,确实有人认为加多了好用,这种认识不能排除。但是,药不用花钱吗?没事儿就拼命加吗?这样的逻辑也说不通是吧。(杠就是你赢!)
特别提示,为了说清楚,文中的剂量涉及农残剂量和无危害食物剂量,有些绕,还请担待。
好了,如果你能接受上面的设定,咱们开始认真探讨一下这个新闻的内容。
1.柑橘要不要保鲜剂?
当然需要,柑橘很容易被真菌霉菌感染,我们经常能看到橘子上面长青色的霉斑 ,而这些霉菌产生的毒素有很强的毒性。所以,适当的使用保鲜剂可以延长柑橘的储运时间。
2.使用抑制真菌的药物会毒害人体吗?
正常使用情况下,不会!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抑霉唑有多厉害。
抑霉唑“毒性大鼠急性经口半数致死剂量227mg/kg,大鼠急性经皮LD50为4200~4880mg/kg。大鼠2年饲喂试验无作用剂量为每天80毫克/每公斤饲料。对致畸、繁殖无不良影响,无致癌作用和迟发神经毒性。”
可以看出,抑霉唑的毒性相对较低。根据大鼠饲喂实验中无症状剂量来计算(80毫克/公斤食物),按一个人每天吃下50公斤沃柑,那总量就可以高达4000毫克了,也就是4克。
而真正将抑霉唑用于水果保鲜的时候,每吨水果的正常用量也就是2-4克,平均到每一个果子上的数量可想而知,况且,吃沃柑的时候,没人带皮吃吧。
在实验中也发现,无论是果皮紧的脐橙,还是果皮松一点的椪柑,在浸泡之后,进入果肉的药剂都非常少。即便是用超量浓度(1.5毫克/升)的药剂浸泡,两种果肉中的抑霉唑含量,也低于0.1微克/克和0.03微克/克,也就是每公斤果肉中的含量低于0.1毫克和0.03毫克。考虑到沃柑的果实结构介于脐橙和椪柑之间,钠含量很可能介于两者之间。
欧盟设定的无危害标准是0.061毫克/公斤体重/每天,这已经是近乎苛刻的要求,按一个人50公斤体重计算,每天允许的摄入剂量是3毫克。显然,这个允许量远高于上述实验中1公斤柑橘果肉中的抑霉唑含量了。
欧盟对柑橘类水果要求的农残标准是5mg/kg,这已经是极其严格的标准了,甚至涉及贸易壁垒了。
更有意思的是,在实验中发现,浓度并不是刚刚泡过药剂时最高,这可能跟果皮对药剂的吸收能力和果实本身的水分含量有关系。
总结一句话,水果保鲜剂绝对不是洪水猛兽,正是它们的存在,才让我们吃到物美价廉的水果。如果没有这些药剂,那我们就真的只能望着水果摊上的价钱兴叹了。所以,指导农户正确有效使用保鲜剂,加强市场监管才是真正要做的事情。因噎废食要不得!
另外,如果真的有问题,那就请报道记者拿出检测的真凭实据,还是哪些批次不合格的证据。这样的无差别报道会殃及整个沃柑市场,甚至整个柑橘市场,造成果品滞销,记者在动笔的时候,还要三思啊!
那柑橘到底该不该泡药,什么是柑橘泡药呢?
所谓柑橘“泡药”的药,就是果蔬保鲜剂,柑橘采摘后在保鲜剂里浸泡一下,或表面喷洒,就能在柑橘外表面形成一层致密保护膜,就像穿了件严严实实防病的衣裳,不仅能抑制柑橘呼吸,延缓果蔬熟化,保持果蔬鲜度,更能抑制病菌孢子萌发,防止其他细菌入侵。
1、保护性杀菌的保鲜剂都低毒。目前市场上较为常见的是咪鲜胺、双胍盐类、抑霉唑等,商品名叫百可得、万利得、施保克等,这都是经国家批准,允许在柑橘贮藏过程中使用的保鲜剂;
2、柑橘放进保鲜剂里,浸湿就会拿起沥干,并不会一直泡在里面,时间很短,来不及渗进果皮里面,不会污染果肉。
3、就算果农利欲熏心,自己不吃,害了别人不心疼,如卧底记者所说调高浓度,没有间隔期,农户因为缺乏精密计量工具,抓一把抖一抖,多了少了都可能。怎么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何况国家订立了相关的安全标准有冗余量,更何况柑橘都要剥皮吃。
4、吃的时候像吃苹果一样,先用水冲洗表面,然后再剥皮吃。如果担心果皮上农残污染双手又触碰桔瓣,那么就戴着手套剥,或者剥完了洗手后再吃,不要边剥边吃,或者一个人负责剥,一个人负责吃。
5、买回来没用过保鲜剂的柑橘,可以自己在家用小苏打水或蒜汁浸泡一下再风干,用保鲜袋封起来,一样能起到很好的保鲜效果,能放上两个月的。
果农们也会采取有机方式保鲜,用石灰水其实就可以的,主要消费者会嫌弃水果白一块红一块的。
听我讲完这些,不害怕了吧,别让柑橘开启了滞销模式,柑橘继续吃起来,营养又美味。
参考文献:
谢莉等,柑橘果实贮藏期咪鲜胺和抑霉唑残留量的动态变化。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6,Vol.35 No.1,17-23。中国植物学会史军。朱毅。沈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