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陕西省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已全部完成,建立起完备的陕西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库。据了解,全国各地方言建档工作也在逐步推进。近年来,随着一些综艺节目和地域性电视剧的热播,方言在大众传播领域仿佛成为一种新时尚。那么被誉为“普通话之乡”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的人们怎么看待方言呢?
滦平普通话研究发起人邓秀军表示,汉语方言内存在着对当地的一种浓浓的乡愁,也是一种情怀,在国家普及普通话的同时,应对方言给予尊重和保护。
出京承高速路前往滦平县城,高速路出口就是“普通话之乡”醒目的标识(资料照片)。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说到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并不是首都北京,而是距离北京180多公里外的河北滦平。在当地,从政府工作人员,到偏僻村庄的村民都说着一口流利且标准的普通话。河北滦平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让大家猜不出是哪里人,他们的普通话标准程度不亚于播音员。
邓秀军介绍,早在清朝雍正年间,官府就开始在民间推广普通话,但当时不叫普通话而是所谓的官话。“当时,我们这里是皇族休闲娱乐之地,滦平一地就有皇庄24个,王庄、旗庄130多个。所以本地人接触到的也都是说官话的人,从那个年代开始,我们当地的方言就是官话,也是现在的普通话。”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组织专家到滦平进行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当时,专家在滦平选择了金沟屯、巴克什营、火斗山等3地进行采集。作为全国规范,普通话需要音节口型顺畅,声调简明,易于分辨,甚至要求语速适中,气流连贯,韵味充足,适于广播、演讲和日常交流,如此才适合作为推向全国的共同用语。邓秀军说,显然,滦平日常的语言非常符合这些标准。专家认为,滦平语音虽然比当时的北京话要“硬”一些,但直接、清晰、明确,尤其是没有北京胡同儿里那种儿化、省字、尾音等发音习惯,更易于学习推广。
中国普通话标准语音采集地(资料照片)。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对于现在全国各地开展方言建档工作,作为“普通话之乡”的滦平,他们表示尊重方言的存在,并认为方言应该得到保护,“学习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方言也应该传承下去。”邓秀军说道。
邓秀军表示,汉语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中的宝贵财富,现在它仍然是许多地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方言里也承载着浓浓的乡愁。邓秀军称,如果让人们听不到家乡话的时候,会让大家有一种怅然若失感,“每个出门在外的人,听到了别人说起家乡话的一瞬间,都会有一种亲切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普通话做不到这一点。如果方言消失了,乡愁也就消失了,方言在这时也不再是一种语种,还是一种充满凝聚力的文化。”
邓秀军还称,不少当地特色的文化样式也是借助方言的魅力展现出独特的风采,“比如说秦腔、黄梅戏等,那都是在陕西、安徽的方言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一腔一调都有着不同地区的特色,如果这些艺术失去了方言的滋养,也就自然地失去了它特有的魅力。”
不仅如此,邓秀军表示,现在很多普通话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很多地方的方言词汇,正在不断地丰富着普通话的表现力,比如说‘老公’这个词,之前是南方人的表达方式,北方人很少这么说,还有外婆、外公等等,现在全国都可以这么运用,说出来大家都能理解。因为经过多年的表达,现在它已经是普通话的一个词汇了。”邓秀军认为,普通话离不开方言词汇的滋养。
因此,邓秀军表示,大家应给予汉语方言一定的尊重和保护,但同时,也不能忘记普通话的普及。“我国是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普通话的普及才能让大家的交流更流畅,也能提高大家的凝聚力。各个省份、区县也可以加强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但不能缺少普通话的学习,因为我们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交流,普通话毕竟是我国的日常用语和官方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