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生态资源,构建独立成熟的单一或多个复合农业模块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的优势,既扎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高质量改善,又跨区域配置资源,从而在更广阔的空间形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那么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重点是什么?这一点值得关注!
1.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1.培养复合型人才。
生态农业是高科技产业,人才缺一不可。懂生态、懂农业、懂互联网的人才是关键。要把生态循环农业、节约农业资源、保护产区环境、增强生态服务功能等基础理论纳入农业人才培养范畴。注重培育不同层次的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其在创新创业中积极实施生态农业,不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2.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资本化
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的投资从10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但与农业项目类似,生态农业也存在“投入大、回报慢”的尴尬。所以一般企业很难做出这么大的投入,对于农民来说更是远远落后。虽然国家正在农业方面推进ppp,但生态循环农业如何吸引资本,尤其是商业资本?这一点至关重要。
3.完善商业模式
虽然循环农业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赚钱,但哪个环节占主导地位?整体生态循环农业,靠哪个环节赚钱?循环农业商业模式的打磨需要顶层设计,以生态为主线,考虑农业的各个环节,设计盈利模式。同时,通过既定的商业模式和快速复制,促进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的流动性。
4.工业化
循环农业看似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但其产业化还比较薄弱。如何打造更多的主要核心产业,如何通过核心产业推动其他环节。循环农业不是为了生态,而是为了循环,而是在产业的基础上加强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
循环农业应该如何发展?
5.创新仍然是关键。
在中国,生态循环农业已经发展多年。为什么生态循环农业没有成为中国的主导农业?打破生态循环农业的困局,还是要靠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模式创新。
二、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
1.材料再利用模式
通过农业废弃物的多级循环利用,将前一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下一产业的原料。如沼气、畜禽粪便的利用等。
2.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
秸秆还田模式的推广可有效实现减少焚烧排放、增加农田肥力的生态循环目标。此外,围绕秸秆饲料、燃料、基料的综合利用,构建“秸秆—基料—食用菌”“秸秆—成型燃料—燃料—农户”“秸秆—青贮—水产养殖”产业链等以秸秆为纽带的农业流通模式也很多。
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可以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消除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土地和水环境质量。对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五水共治”、美化农村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秸秆资源的分步利用和污染物的零排放,合理有效地利用秸秆废弃物资源,解决秸秆随意丢弃和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同时获得有机肥、清洁能源和生物基料。
3.还原模式
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其添加剂的使用,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绿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
循环农业应该如何发展?
4.资源模式
例如,“永续农业”是循环经济中废物循环利用的重要形式,其特点是在节约资源、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通过要素的有效配置,实现利益关系最大化。种植户循环利用各种资源节约能源,比如用烟头收集雨水,将粪便变成有机肥,秸秆还田。“永久农业”力求尽可能节约土地资源,强调使用多年生植物;鼓励使用自我调节系统。在耕地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种植和绿色覆盖技术来维护土地,监测当地环境,并制定绿色发展计划。“永久农业”不使用人工肥料和杀虫剂。它通过种植不同的植物和鼓励捕食者进入生态系统来阻止害虫。例如,豆类苜蓿可以释放氮,使害虫迷失方向。
5.生态工业园模式
循环农业的规模有三个层次:部门、区域和社会。部门层面主要是指以企业或农户为循环单位。社会层面意味着“循环农村”;区域规模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物质、能量、信息的整合,由龙头企业带动,包括若干中小企业和农户的生态工业园区。菲律宾玛雅农场是一个成功的生态工业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