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土淘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 » 农业头条 » 正文

    走生态农业之路,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2-19 15:03:29    浏览次数:227    评论:0
    导读

    作者:王松良(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教授、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施生旭(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2021年8月25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和国家林草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表明中央对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决心,对进入生

    作者:王松良(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教授、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施生旭(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2021年8月25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和国家林草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表明中央对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决心,对进入生态文明时代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并明确从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农业生态保护与修复、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打造与技术创新、绿色农业管理体制与机制健全等四个大方面对发展我国绿色农业做了全面部署。

    “绿色农业”是对(环境)健康、(产品)安全、(排放)低碳的农业发展类型(目标)的通俗称呼,它需要具体有形的农业模式来承载,这个农业模式就是在我国已经实践近40年的“中国生态农业”——一种适合于中国国情和农情的生态农业,即“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农业体系。”这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和模式。

    第一,中国生态农业是农业资源合理保护和高效利用的途径。中国生态农业是对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变革,达到合理保护和高效开发农业资源的高度统一,以大农业的观念保护、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首先,通过转变广大消费者的食物消费结构,大念“山海经”,节约耕地资源,向山地和海洋要食物;其次,大力发展立体种养和林下经济,充分利用自然空间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免费、无污染、丰富的太阳能,克服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的双重约束;再次,通过提倡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实现农副产品的增殖(土壤有机质和肥力提升)和增值(让优质产品附加值增加);最后,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准确处理人类、生物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发展精准农业(与目前提到的数字农业或智慧农业同义)。

    第二,中国生态农业是农业环境保护与修复的通道。近40年的生态农业实践形成如下具备中国国情特色的四大技术体系:

    一是多维用地技术体系。即开发利用立体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立面空间上,利用农业生物的不同生育特性及其对外界条件的不同要求,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建立多个物种共栖、质能多级利用的农业生产方式,也称立体种养或立体农业,如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林下经济等;二是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及有机废弃物转化再生技术。即利用生态学的食物链原理,采用食物链加环的办法组建新的食物链,使物质能量通过食物链中的不同生物加以多次转化利用,形成无废弃物的生产体系,如作物秸秆多级利用技术;三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即综合利用栽培、物理、生物防治和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实现农药减量,保障食品安全;四是生物能及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包括沼气能源、堆肥、太阳能、风能、水利能、地热能等的开发利用。

    上述中国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正是我国农业的绿色化转型急切需要的技术方向,为保护和修复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环境提供有效的通道,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的高度统一。

    第三,中国生态农业是为国民提供安全农产品的渠道。健康的土壤是生产安全食品的前提,但由于过去追求产量的农业向土壤大量输入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合物,造成土壤的污染。

    中国生态农业把农业生产的若干环节“接口”起来,上一个环节的“废物”成为下一个环节的“资源”,由此形成一个自净的生产体系。这样的自净生产体系能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资源,减少外源物能投入,使生产环境走向健康,从而保证生产出安全的食物,保障对全国人民安全食品的有效供给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四,中国生态农业是农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路径。中国生态农业一方面通过发挥山地空间资源的植被覆盖,尽可能让碳、氮固定在土壤和产品中,最大程度上发挥农业的碳汇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农林牧副渔的有效“接口”、农工商“一体化”,实现对有机肥和饲料在植物生产和动物养殖的平衡、尽量减少对市场化、工厂化生产资料的依赖,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和消费过程碳和氮的排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高度统一。但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尚存在许多体制和机制上的约束,建议借部署实施《“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之机,加快在绿色农业管理体制、机制和技术体系方面的创新,夯实发展生态农业的制度和理论基础,具体建议如下:

    加快建设农业生态学学科,完善生态农业理论体系。农业生态学是建设生态农业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生态学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生态农业实践,甚至可以说当前的农业分支科学基本上不支持生态农业发展。要建设好中国生态农业,就必须加强农业生态学学科建设、科研投入和专业教育。

    完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全面兑现生态农业产品价值。农业比较效益低的本质是农民分享整个农业产业链条利润的占比低,当务之急是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兑现生态农业产品价值,让农民分享更多的产业链效益。2021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为“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要“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生态治理补贴制度。”建议从三个层面构建农业生态补偿制度:一是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启动生态农业的绿色行动清单制度,以指导第一线生产者认清什么是生态农业和如何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并明确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获得补偿,谁能获得补偿,补偿多少,谁来补偿,如何补偿等;二是完善生态农业产品的认证制度,让生态农业从业者获得市场的更多认可;三是完善生态农业的社会投资激励机制。通过政府部门转移支付,创新绿色金融,多元吸纳社会资金,吸引民营企业投资生态农业。

    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制和整合,完善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生态农业,既要重视研制单项生态农业技术,更要重视对单项生态农业技术的整合,形成技术体系。笔者曾建议研制生态农业的“各色”技术体系:“绿色”技术体系,以大农业观点开发、利用和管理特色的山地自然资源,提高植被覆盖,不让一寸国土裸露;“蓝色”技术体系,实施海洋工程,从海洋里找食物(蛋白),可节制动物养殖,减少碳排放;实施旱地工程和节水工程,减少耗水的水稻种植面积,可减少淹水性水稻田大量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白色”技术体系,鼓励农产品就地加工,促进本地资源增殖和效益增值;“灰色”技术体系,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融合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系统结合的“3S”技术,研制数字农业技术。

    尽快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促进多规合一,保证监管有效。为了严守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早在2017年国家出台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要求,但目前还仅限部分试点县(市、区),建议尽快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梳理现有的与生态农业建设相关的一切规章、条例和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退耕还林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草畜平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等,促进多规合一,并加强监管是建设好中国生态农业的底线。

    来源: 农民日报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91tutao.com/news/show-624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help@91tutao.com。
    0相关评论
     

    (c)2016-2023 土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03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