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21年已实现“十八连丰”。但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粮食供求关系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局势与经济发展态势,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是稳住农业基本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业生产降成本、增效益的有效途径,对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根基的必然选择。随着农业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如何有效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强调诸如耕种、施肥、打药、收割、灭茬、销售等不同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可为小农户提供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多元化的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统一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实施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操作,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进一步激发小农户的种地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的重要途径。同时,应该看到,粮食安全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强调“吃饱”的数量安全,还要解决“吃好”的质量安全,更要注重“吃健康”的结构安全,最终要瞄准“吃长远”的产业安全。通过扩大耕地服务面积、科技赋能农业、加大政策支持和强化种子安全等方面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助于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一是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通过扩大耕地服务面积不断夯实国家粮食数量安全。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保障国家粮食数量安全的基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开展科学种植,能够有效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粮食产出量,其服务的耕地面积越大,粮食产量就越高。通过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有助于减少“田不好种”“种地不划算”导致的耕地抛荒问题,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耕地面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提升粮食产量。通过推广优质品种种植,改变种植结构和周期,可以实现“一年一熟”向“一年两熟”、“一年两熟”向“一年三熟”的转变,不断增加粮食产量。
二是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通过科技赋能农业促进国家粮食质量安全。农业科技水平是保障国家粮食质量安全的根本。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与农业科技人才开展合作交流,能够不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能力和水平;通过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技术降低化肥使用量,大力推进科学用药严把农药喷洒量,持续加大统防统治力度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积极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农用地膜,将传统种植业经验与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知识相结合,能够有力地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提升粮食品质。
三是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向,通过加大政策支持来提升国家粮食结构安全水平。政策支持是保障国家粮食结构安全的核心。虽然我国粮食总量处于紧平衡状态,但粮食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仍然存在,其中玉米、大豆进口量较大,进口来源地也相对集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通过财政补贴和政策奖励,引导适宜地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粮豆轮作、水改旱与稻改豆等方式,大面积推广种植玉米和大豆作物,有助于改善不合理的粮食产需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满足人民群众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需求,改变粮食生产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四是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产业化发展,通过强化种子安全来保障国家粮食产业安全。种子安全是保障国家粮食产业安全的关键。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与育种相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新品种示范孵化基地,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的育种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产业化发展,保护国内种质资源,加强国外种质资源收储,不断强化我国种子安全基础,面向小农户大面积推广新品种农作物种植。加强政策支持,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全产业链发展,从种子研发开始,通过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于一体的粮食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支持粮食产业提供数量更为充足、品质更加优良、结构更加优化的粮食产品,提升粮食的产业化发展水平。
作者:谢地(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梓旗(辽宁大学土地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