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有人问,我们真的需要农业大数据吗?需要。对生产者来说,市场信息是命根子;对营销者来说,生意远非想象中的简单;对城市消费者来说,很多好东西不是没人买,而是买的人不了解。农业大数据不仅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更有利于农民推销农产品,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大数据怎样才能建起来
用户量的多少是检验大数据能不能形成的关键。农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区域性特点以及行政推动力决定了只要针对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后端链条延伸开展数据搜集,农业的大数据就可以形成。
目前,农产品已进入买方市场,农业就要围绕消费数据做文章。问题是,你的东西卖给谁、怎么卖、品控怎么把握?这些问题,比网约车要复杂得多。但即使难,也要破题。怎么破?
第一招,迎合市民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具有区域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尽管农产品总体已是买方市场,但优质安全的本地农产品还是卖方市场,相对固定的消费端和供应端建立起来了,第一批的大数据就产生了。这些数据是有生命力、有价值的。
第二招,把农药、化肥管控起来。随着新的农药管理条例的出台,农药销售以及使用的数据搜集会变得更为简单和便利。这部分数据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有力支撑,可以与第一批数据相互验证、相互补充。最关键的是,几乎所有农户都要用到农药和化肥,这是真正的大数据。再加上种子经营、农机作业等方面的数据,就可以把农产品生产的前端信息全面反映出来。
第三招,请一家公司到田头去搜集数据,这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人人都是消费者,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消费需求去找农产品供应端。
政府要做哪些
建立农业大数据,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要让农产品贴上标签,完善产品信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农民知道贴标签有什么好处。换句话说,就是要让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第一步,把好的农产品卖到城里来。这其中,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包括质量的把控、品种的选择、合作社的组织、物流配送以及必不可少的宣传。
第二步,提升组织水平,扩大品种范围。习惯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政府不仅要教农民把标签贴起来,还要告诉他们,要贴这个标签、打这个牌子,必须遵从规则,不该打药时绝对不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