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消费者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要求越来越高,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过去,消费者更关心他们吃了什么,但现在他们已经将注意力转向了“吃得好”。
如何吃好,农产品质量不能差。消费者自然希望追溯农产品的来源,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使用了多少农药,是如何种植的等等。
然而,目前数字农业的溯源手段还不能实现对所有作物的覆盖。在无法实现溯源的中间地区,如何让农民消除消费者心中的疑虑,让消费者吃得安心?
可以参考两大面向消费者的农产品推广方式。一是通过举办农产品科普展、农业示范基地展,让消费者了解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面貌。借助产品展示、生产演示、现场体验、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让消费者释疑解惑,从此成为某个农产品的铁杆粉丝。
农业科学博览会的成功是有迹可循的。早在1963年,美国俄亥俄州伦敦的莫利·卡伦农业中心就开始实践这种推广方法。迄今为止每年举办一次,共举办57次。令人惊讶的是,每年参观博览会的人数只增不减,平均约10万人。
2019年,展览参观人数达到峰值11.49万人。展会用接地气的方式向消费者,以及参展农民输出最新的农业技术、水土保持、家庭改善、健康、安全、资金管理、园林管理、农业政策、教育等内容,潜移默化地让当地人接受和适应农业政策。
起初,这种展览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规模很小,展品很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展会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吸引了各大企业加入其中,消费者的数量也逐年增加,从1万到5万到10万。现在,这个展览已经成为俄亥俄州最大的展览。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就拿一些地方展会来说,商业目的太强,每个展位都要交一定的坑位费。交了费的企业都想在展会上把这笔投资赚回来。大家都有,能带给消费者的东西很少。
而且这样一个带有明显营销性质的展会,必然会和消费者的心智产生冲突,无非就是逛逛,没有自己的兴趣就离开了。如果有一些适合他们的产品,他们会掏钱买回家。仅此而已,没有任何记忆。科普展就不一样了。消费者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参与的农民和农业企业不一定要赚很多钱。两边都是纯的,展览的效果会好很多。
而且展会不一定要投入很大,场地和产品的选择需要结合各地的特点,不需要千篇一律。这样的展览会让消费者了解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都经历了什么。如果他们质量好,自然会被列入白名单。以后,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从同一个产地购买同类型的农产品。
既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溯源,那么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消除消费者心中的疑虑。总之,以消费者的感受为第一要务的农产品销售并没有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