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持续加码,过去十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了巨大进步,推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为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绩斐然
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近年来,各地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瞄准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弱项发力攻关,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十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1%、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15-2021年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同时,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农业科技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拥有科研人员7.23万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230余项,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正在向世界高水平农业现代化迈进。
农村治理现代化赋能乡村振兴。
如今,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共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认定的500多万易返贫致贫人口进行精准帮扶、动态清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路路通”的目标,截至2021年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同时,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十年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建立,积分制、清单制、数字赋能等治理方式在各地创新发展,移风易俗持续推进,文明乡风加快培育。
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点亮现代化。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通过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数字农业试点项目,推进数字农业相关技术产品集成应用示范、中试熟化、标准验证,逐步实现产业化应用。截至2021年10月,已累计建设9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省、100个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发放农机设备购置补贴,推广使用智能终端和应用智能作业模式,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村级益农信息社,为农民群众提供公益、便民、电子商务等“一站式”服务。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45.4万个,累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各类服务6.5亿人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429.1亿元。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逐渐兴起,通过宣传推广视频直播、网络带货等电商销售模式,农产品电商持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国98%的乡镇实现了品牌快递直通,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快递直达,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通道有效打通。
二、持续发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首先,以科技进步赋能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一是积极搭建区域性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突出主导产业优势,吸引先进的农业企业、优秀的农业人才,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优质粮食生产的商品率和经济效益。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业产业要素进一步集聚、高效运营。
二是开展深层次产学研合作,政府应以村为单位,组织农户-企业-研究机构的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此外,也可通过组建技术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共同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实践区。
其次,以数字化推动乡村农业稳产增产。
一是尽快在制度层面落实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方面的规划安排。例如,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农产品原产地规则以及电商平台数据传输、存储、运算的相关规则;部署安排《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提出的“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升级行动”“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行动”“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乡村网络文化振兴行动”等八大行动。
二是建立健全数据资源目录和标准体系。针对农业农村的问题和痛点,确保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疫病防控、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综合执法等方面起到实效。
三是建强基础设施并加强农机装备智能制造、农业物联网、传感器、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提升农村宽带网络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加工和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促进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与数字化结合,提升乡村治理和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最后,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证粮食供应和食品安全。
在新冠疫情、气候变化以及俄乌冲突等叠加的背景下,粮食供给和安全保证尤为重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是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二是通过补贴的方式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健全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细化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考核标准,推动地方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节粮减损能力建设。三是高水平推进经营创新,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粮食作物育耕种、管收贮等环节先进农机装备研制,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作者李春顶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贸易系主任;张瀚文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乡村发现转自:光明网 理论频道2022年0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