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土淘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 » 市场行情 » 正文

    2022年乡村产业如何发展比较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28 20:14:12    浏览次数:135    评论:0
    导读

    农业在国民经济收入中的比重在下降,这是一个铁律。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到8%,而且还在下降。在发达国家,可能只有2 ~ 3%。是一种什么样的乡村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地位如何?农村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是什么关系?如何根据农村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特色产业等。,仍需提高认识,不断推

    农业在国民经济收入中的比重在下降,这是一个铁律。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到8%,而且还在下降。在发达国家,可能只有2 ~ 3%。是一种什么样的乡村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地位如何?农村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是什么关系?如何根据农村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特色产业等。,仍需提高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本文选取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和农业农村部农村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念两位专家的观点,拟就上述方面做一些初步探讨,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参考。

    中国的城乡差距到底有多大?

    从收入来看,城市的人均收入还是农村的近3倍。这是非常大的收入差距,全世界都非常罕见。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在收入方面。如果从社会保障和公共产品的提供来看,城乡差距也很大。那些我们在城市里觉得很自然的公共产品,在农村是非常稀缺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也是非常非常大的——中国的大学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5%,并且还在增加,但是在农村,这个数字恐怕要低得多。现在说说中考分流。其实城市分流的学生不多,主要分流在农村。这意味着农村有大量的孩子——至少40%,以后上大学的机会很小。我们都期望他以后是个工人,这种差距还会继续,还会扩大。

    乡村振兴,从这个角度理解,会看得更透彻。一提到乡村振兴,一般马上想到的是要推动农业,似乎不推动农业,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我们总觉得农业是基础,需要生产更多的粮食,所以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农业。但作为一个发展经济学家,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没有一个国家(除非土地极其丰富)可以依靠农业来支撑农村发展。即使像美国一样——土地非常非常大,农场非常非常大,美国农民的收入还是赶不上城市居民,差距还是非常非常大。

    在中国农村,一个农场的规模大概是8 ~ 10亩,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如果只靠这8 ~ 10亩,恐怕永远赶不上市里的收入。事实上,至少到2015年,农民平均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非农;今天,我估计大多数地方的农民收入80%以上来自非农。


    农业在国民经济收入中的比重在下降,这是一个铁律。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到8%,而且还在下降。在发达国家,可能只有2 ~ 3%。所以,依靠农业来支撑我国30-40%人口的收入增长,基本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振兴乡村?其实除了增加非农就业和更高质量的非农就业,没有别的办法。

    如果你去农村看看,或者你有亲戚在农村,问问他们就业的情况。很多都是素质很低的零星就业,尤其是建筑工地的零工。这大概是正常情况。所谓高质量的就业,就是相对稳定的有工资的就业,可以相对有保障,风雨无阻。

    ——以上内容摘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关于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如何共同发展的演讲。以下内容摘自农业农村部农村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念彦《中国农村产业发展的特征、规律与路径》。

    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A)适应社会新需求的新产业

    新的社会需求正在加速向纵深发展。新的社会需求表现为现实中的新需求和未来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中的新需求。新时代的新要求是由当代社会生活的整体变化引起的。总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需要满足社会生活的新需求。从未来乡村的功能需求来看,未来乡村是生态涵养之地,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之源,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归宿,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有机组成。从农村产业的市场需求来看,人们对农村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局部向区域性、从低端向高端、从单一向多元化、从大众化向个性化、从满足温饱向功能性营养发展。需求结构正从单一的物质产品需求向文化体验、健康营养、生态休闲、健康养生、养老等综合性高品质需求转变。

    2.需要建立新的时代和新的关系。重构新型工农关系,需要着力构建融合、协调、共同发展的工农关系。重点建设城乡互助、区域一体化的城乡关系和村镇关系;着力构建国民经济与农业发展的新型关系。要加快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农业新的基础地位,构建农村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型关系。

    3.农村发展新动能有待打造。从历史上看,中国农村改革的动力一般来自农民对生活资料特别是土地的再分配需求。目前,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已经建立,推动农村发展的新动能有赖于三个创新:一是发展机制创新。必须紧紧依靠市场需求,形成市场决定产业发展的机制,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二是发展手段的创新,要推进多元多业融合,通过实现融合创新实现农村发展;三是转型升级的创新,必须紧跟市场变化,依靠资源创新、技术创新、运营创新实现农村发展。

    (2)正在成为农民有效的创新创业平台。

    1.农村创新创业日益活跃。据了解,围绕乡村振兴,全国各地都制定实施了支持返乡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吸引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农村创新创业。首先,人数增加了。到2018年,回乡创新创业者780万人,自己镇的创新创业者超过3100万人,如田秀才、涂专家、向创客等。二是领域不断拓展,从种植养殖到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创办的实体87%在乡镇以下,80%以上在发展产业融合项目。三是水平不断提高。50%以上的返乡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创业,近90%是合资企业。四是载体不断增加,认定农村创新创业园、培训孵化基地1096个,超过三分之一的行政村由益农信息社覆盖。

    2.特色产业扶贫扎实推进。据了解,2018年,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贫困地区将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万家、农民合作社61万家,有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此外,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正在崛起。如甘肃定西马铃薯、江西赣南脐橙、陕西洛川苹果、湖北潜江小龙虾、重庆涪陵榨菜等都已建成。市场供求日益活跃。2018年,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各类产销对接活动,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额超过500亿元,形成签约项目300亿元。大力扶持科技人才,在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份实施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专项,组建了科技服务团,培训了2万多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

    3.创造了良好的体验。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多元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构建。企业与农户的契约式合作模式在各地得到了发展。1亿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订单,签约农户经营收入超过非签约农户50%以上。推广利润分成模式,以“订单收购+分红”、“保底收益+股份分红”、“地租+职工工资+返利分红”等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探索股份合作模式,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4.促进农民劳动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智能时代,新的消费模式正在加速传统农业组织向现代产业组织的转变。从传统的生产型农业向市场型农业转变。单一产业正在向多元化集群发展转变。从局部市场到区域性全球市场的转变。分散的小农正在转变成集体领导的混合经济。从低端供给向优质高效产业转型。传统的“化学农业”已经转变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自产自销与产销分离,卖地市场转变为卖地与产区相结合。农民单一的农业生产和劳动正在向自主创业转变。

    (三)实践创新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1.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全国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400个。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宗族和多样化的地方产业,创造了10万多个特色品牌。依托当地农村资源,发掘农业农村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县、乡(镇)、村特色产业综合体不断涌现。

    2.传统农业产业不断升级。建设了6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160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创建了148个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和254个农业产业强镇。融合载体呈现丰富多样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引导加工能力向粮食主产区布局,促进就地加工转化。特色农产品加工不断创新,特色产品品牌不断打造。据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万家,营业收入14.9万亿元。

    3.新农村产业不断创新发展。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园区休闲观光、村民住宿、养生等景点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接待游客3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2018年,农村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农村网络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3000亿元。新型农村服务业创新发展迅猛。

    4.农村工业的形式不断丰富。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文化+”、“旅游+”等多业态发展态势。农业、农业教育、农业旅游、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快速发展。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等延伸农业和稻鱼综合种植养殖等综合种植养殖等循环农业发展较快。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7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243家。注册农民合作社217万个,家庭农场60万个。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农村特色产业高速发展。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区域特色基本形成。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品牌化趋势明显。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合作方式多样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此外,它还具有以下特点:

    不平衡的发展

    第一,地区不平衡。城市外围比偏远地区快,东部比中西部快。农作物集中的地区比传统粮食为主体的地区发展更快。在每个县市,乡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些地方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县一特产”,打造了一批“地方名”、“乡镇名”特色产品品牌,增加了农产品品牌收入。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地区发展迅速。传统农业区发展缓慢。各行业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健康功能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大部分地区“农村卖原料,城市加工”的产业链空间布局没有根本改变。第三,利益共享机制有待完善。随着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措施的推进,仍然难以激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分享工业化的收益。第四,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平衡。“粮食头吃尾巴”和“农业头干尾巴”需要加工支持。特色农产品的初级整理需要技术支撑和创意策划。

    (二)齐全而不精。

    虽然特色农业产业种类繁多,且大多知名度较高,但真正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据主导地位和影响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尚未形成。特别是各种特色产业都是其他地方也发展起来的低技术门槛产业,比较优势不明显。同时,由于特色产业种类过多,政府部门在引导和扶持上分散,未能将项目和资金集中到优势项目上,呈现出“撒胡椒面”的扶持状态。开发效率不高。大多数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产品供给仍以大宗商品为主,优质绿色农产品比重较低。休闲旅游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小众、精准、高端的产品和服务,品牌溢价有限。农村产业集聚程度低,只有28%的农村产业集中在各类园区。

    (3)小而不大。

    从县域来看,大部分特色产业,一是根据地不够。比如一些县,发展最多的猕猴桃、魔芋等产业,实际面积只有六七万亩,茶叶经过近几年的恢复性发展,总面积不超过三万亩。二是企业发展能力有待提高。茶叶、药材、特色食品等行业大部分加工销售企业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下。由于龙头企业规模小,难以发挥示范作用,无法通过市场化手段带动相应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仍存在政府主导现象,与市场运行规律相冲突。第三,市场容量小。农产品职业经理人缺乏销售人才,市场的低层次供需矛盾从未缓解。“一多就多,一多就乱,一乱就废”的发展规律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产规模发展总有瓶颈,因为销售市场有限,不敢盲目扩大产业规模。

    (4)粗而不细

    产业链还短。总的来说,一产的后向延伸并不充分,大多以原料供应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并不完善。生产两端不紧密,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65%,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产业融合水平低,农村价值功能开发不足,农民与企业利益联系不紧密。大多数特色农业产业仍处于提供初级产品阶段,缺乏深加工产品,如药材、高山蔬菜、猕猴桃、土鸡、速生丰产林等。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导致产品附加值低,极大制约了农民增收。比如,由于缺乏龙头深加工企业,猕猴桃企业无法在保质期内完成干鲜果的销售,导致猕猴桃大量积压变质,给种植户和经销商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产业链不完善。在某些领域,没有一个行业有完整的产业链,在包装、广告设计、产品检验、物流运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制约。

    (五)产业要素活力不足。

    农村地区产业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务仍然明显不足,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较低。农村资源变资产的通道没有打开,阻碍了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产业。农村土地闲置、低效、粗放利用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供给不足并存。需要建立融合的体制机制。农村人才匮乏,科技、管理等领域人才服务农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


    (6)缺乏技术和创意支持。

    第一,科研院所+的缺失。小规模行业,因为普遍规模小,科研项目少,缺乏合作伙伴,很难做到真正的科技支撑。行情高的时候,农民笑着赚大钱。市场低迷的时候,大家都很难过,也无能为力。他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让它死去。第二,能工巧匠需要提高水平。一些特色产业村没有技术人员,产业背后没有技术团队和科研人员的支持。村民自以为有了“金饭碗”,不出去学习掌握新品种新技术,跳出不了自己的小圈子。三是发展农村特色新产业,创新支撑严重不足,创意支撑不足。发展休闲旅游时,模仿的多,真正有市场价值的创意活动少。缺乏基于市场需求的持续创意技术作为支撑。

    (7)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

    一般一个特色产业的农户都是靠单手操作,他们只专心拉车。行情好的时候,他们盲目增加面积,急于扩大生产。常规农产品一般都是买方市场,生产过剩,产品滞销。农民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系不稳定。在以小农户为主体的特色农产品发展过程中,始终受两个规律支配:市场好,农户自营,市场差,农户找企业,找政府。小范围内,大家都在争产量,抢市场,各自为战。市场一好,就扩张;一膨胀就滞销;一滞销就放弃;它一放弃,就一次又一次的涨。小农生产的行为是根据周围的地域或大家传下来的“市场条件”来决定生产的。这样一来,分散的农户就会在市场条件的“引诱”下加快生产,在短时间内形成宏大的未来生产供给。造成低水平的滞销,反而形成缺货。这是小农永远摆脱不了的农产品供求规律。发展特色产业,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组织农民共同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共同选择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共同降低生产成本,共同分享市场信息,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确保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8)基础设施仍是发展的主要短板。

    部分农村供水、供电、供气条件较差,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设施未实现全覆盖。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和污水处理能力有限,先进技术要素对农村的渗透力不强。农村发展的环保条件和能力薄弱,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扩散问题依然突出。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如贵州省水城县营盘村的茶产业、猕猴桃产业、蔬菜产业等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但猕猴桃、茶叶种植园区仍然缺乏道路和灌溉。云南省昭阳区、鲁甸县、永善县分别有68%、75%、80%的果园不通水,68%、88%、90%的果园不通水。缺水问题严重,果园间道路状况差,灾害性天气频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需要发展智能化、数字化的特色产业。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点等设施相对落后,物流运营成本较高。

    关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律。

    (一)植根于农村

    扎根农村,就是要发挥农村的优势,实现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村发展的四个结合。

    首先,要与农村资源创新相结合。根据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促进农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产业多功能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多元化开发。注重手段和技术的创新。走多元融合、多产业“+”之路,以融合创新推动特色产业资源创新。形成产业、产品、公共资源的有机衔接,以优质的农村资源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其次,要与农村农民的利益和他们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农民的短期利益应该从增加收入和开辟就业渠道入手。长远利益要着眼于利益机制建设,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将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产业。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培养农村土地专家,提高农村人才整体素质。要提高农民稳定持续的创收能力,必须加快完善股份合作、“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创新,调动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的积极性。将打造农村特色产业与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各类城市人才回乡创新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扶持服务平台,完善农村创新创业扶持服务体系,达到孵化培育农民创业能力的目的。

    第三,应与农村社区发展相结合。特色产业与农村社区的结合要以农村社区的发展为基础。目前,农村社区发展主要面临三大问题:一是产业、集体资产和人心相对分散;二是公共治理相对缺失;三是遏制面源污染相对困难。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就是要推进“三变”实践创新,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创新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产业化的途径,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使农村产业成为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奠基者,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发展绿色农村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宜居,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美丽新农村。

    第四,与壮大农村优势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显性优势农村特色产业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加大“一村一品”建设力度。打造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注重全产业链培育,打造产业生态链。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业活跃、联合紧密的农村产业体系,示范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扶持一批管理规范、经营良好、强农惠农能力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基础好、发展前景足、带动性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组织,打造以龙头企业为龙头、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纽带、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2)引领市场

    首先,面对市场需求。综合市场由区域市场、人群市场和时间市场组成。面向市场是区分不同市场的不同特点,确定服务对象,分析对象的需求,把握需求发展趋势,从而组织产品的供应。这是创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特色产业必须坚持的原则。

    其次,创新市场策略。市场战略的制定要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计划和市场运营计划。一般市场需求主要有三种形式:持续需求、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要搞好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就要分析不同的需求市场,在此基础上,研究各市场的一般需求、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发展情况,从而制定适应、满足和引导市场发展的策略。迭代式产品创新是保证市场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

    第三,引导供给。需求大于供给、供求平衡、供给大于需求是一般市场供求关系发展的三种形式。建立高效的农村特色产业,就要制造供需矛盾,让需求大于供给,需求引领供给的发展趋势。供不应求是建立工业发展主动权的主要措施。因此,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必须努力引导供给。实现需求的升级和变化,推动供给的发展和升级。在供给满足需求的过程中,要不断创造满足、引领和创造需求,发展现代农村特色产业。

    (3)做好特色文章。

    一个地方的特点是,一个地方的综合供给能力是相对于人的需求价值而言的。农村特色是农村发展的个性,是农村自然风貌、历史、人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集中反映。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灵魂是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特色,是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独特文化元素的外在展示。如何才能打造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灵魂?如何打造农村特色产业的特色?

    首先,注重“精品”的打造。没有“精品”,就没有特色。精品村落要体现“自然和谐、艺术优美、文化传承”的基本要求。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精品”的载体是产品,是产品本质的体现,是相对于人的需求的价值合成。它是人的智慧、工艺和素质的综合体现。精益求精,超越一切。因此,要做好“高质量”的农村特色产业,就要在产业创新、公共资源配置、产品制造、服务等方面展示和植入优质要素。

    其次,打造品牌系统支撑。首先,它体现了品牌支持优质服务。把品牌作为展示优质服务的文化价值象征,充分发挥区域品牌良好服务的载体作用。二是体现品牌对市场拓展的支持。充分发挥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力,根据品牌的导向,引导消费者到农村特色产业及其产品,了解服务,体验消费。三是体现品牌支持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公共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的集群优势,以品牌集群优势推动农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推进“三个特色”建设。第一,要创新特色产业。也就是说,根据一个村庄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人力资源特征,应该通过产业资源的配置来创造,面向特定的市场。二是形成特色产品。该产品的特点是面向特定市场的服务。它是形成农村特色最直接的形式和内容,也是农村发展的价值形态。有生态产品,农副产品,保健养老服务产品。三是创新特色服务。根据市场定位,要为消费者创造一个自我服务的平台,创造一个自我服务的平台。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91tutao.com/news/show-681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help@91tutao.com。
    0相关评论
     

    (c)2016-2023 土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03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