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从2010年开始,跨省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占全国农民工的比例从31.36%不断下滑(2021年为24.38%)。从2015年开始,跨省农民工的总数更是开始出现下降,2015年-2021年下降了615万人。
从流向来看,在过去十年农民工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2020年短暂下跌),东部地区虽然仍吸纳了60%左右的农民工,但吸纳人数从2016年开始缓慢下跌,由2015年的16489万下滑至2021年的15438万。这意味着6年间,东部地区吸纳农民工数量少了1000万,期间中西部地区吸纳农民工数量则一直在持续增长。
在路线版图变迁之际,哪些因素主导着农民工回流、回流后的农民工生存现状如何、回流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有何影响等系列问题成为了一种值得长期关注和分析的社会现象。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大量农民工摆脱土地的束缚,涌入城镇起,数亿人群开始在中国版图上进行着一年一度的规律性迁徙,在某些年份,诸如2008年金融危机,或者2020年疫情之时,回流会提前发生,次年其中的一部分又会重新踏上离乡之路。
从某种程度,每次变动带来的短暂回流显示了即使已经外出务工多年,农民工与他们所工作的城市联结依然松散,与家乡联结更加紧密,因此,一旦突发的变化来临,大部分农民工们所做的第一选择依然是:回家。
这种松散与紧密的拉扯,使得近10年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本省就业。跨省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占全国农民工的比例从31.36%不断下滑至2021年的24.38%。近六年时间中,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总数下降了1051万,而中西部分别增加594万、1071万。
其背景是:东部的产业升级,意味着更少的人力需求,中西部的经济增长,意味着在家乡附近找到一份合适工作的机会变大了,以及最直观的变化:农民工开始老了,他们需要一个归宿——2021年农民工平均年龄超过40岁,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比超过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