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系统是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在现代生态渔业发展,在西部山区脱贫致富,在对外中华渔文化交流中,展现出其特殊的魅力。
中国古老的“稻田养鱼”有许多故事,在各具特色的稻田养鱼文化中,少数民族的稻田养鱼文化尤其绚丽多彩。
丰收的喜悦 图片来自中国水产学会资料
在贵州,侗族是古越人的一支,曾长期居住在东南沿海一带,后因战乱辗转迁徙至湘、黔、桂边区定居,并长期保留着“饭稻羹鱼”的生活传统。根据当地有关民族迁徙情况的《古歌》来看,侗族地区的稻田养鱼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缓解人地矛盾、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成为侗族地区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侗族民俗中仍然能够看到不少有关鱼的文化。如,人们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等都离不开鱼;每逢收获季节,人们必须用新谷和田鱼祭祀祖先;侗族鼓楼、风雨桥、民居和墓碑等重要建筑上都有鱼的图案;侗族服饰、饰品上都能找到鱼的影子。另外,为了保护鱼类,侗族还在稻田中搭建鱼窝。据说,他们的标志性建筑——鼓楼的修建,就是受到了鱼窝的启示。侗族鼓楼里的龙,头部和身体也是用鱼来代替。可以说,是稻田养鱼孕育了他们独特的鱼文化,而鱼文化的形成又促进了传统稻鱼生产的发展。
苗乡也是如此。自古以来,苗族家庭就有了历史悠久的稻田养鱼传统。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中,用“鱼”和“稻”作为祭祀品敬供祖先、神灵是十分普遍的。有了稻田农业生产,在稻田中饲养鲤鱼自然也就成了苗族人充分利用自然的一种乡土文化传统。在苗族地区,由于田土资源的限制和人口对食物的需求,生物多样性的生产与利用是苗族在高山地区进行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实行稻田养鱼,使“鱼稻共生”正好体现了苗族充分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贵州八宝稻田养鱼 图片来自贵州水产学会
在云南,傣族的稻田鱼井也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傣族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有了傣族在梯田中养鱼的做法。有傣族的地方就有稻田养鱼,元阳县的独特的自然环境更是为稻田养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元阳县傣族传统稻田养鱼首先是从选取鱼苗开始的,而傣族选取鱼苗又与别的稻田养鱼技术是非常独特的。他们先山上取得火草,将火草捆扎成扫把的形状,然后放置于红河中,等待红河中的鱼在火草上产卵。然后将鱼卵直接放在稻田中,中间不做任何处理。待鱼卵孵化后,稻田中的水稻也逐渐长势旺盛,在稻田中的鱼能吃掉威胁水稻的害虫以及其他昆虫。
图片来自中国水产学会资料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鱼是自行生长的,也就是所谓的“人放天养”,在收获水稻的同时也可以收获到田中放养的鱼。但是有一些较小的鱼还需要继续放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勤劳智慧的傣族人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稻田鱼井。稻田鱼井可以蓄水,在稻田枯水季节使得鱼儿有生长空间。
从传统的“稻田养鱼”,到现在的“稻渔综合种养”,科技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文化也焕发出新的光芒,成为各地观光农业的重要内容。有许多被认为是“中国最美的乡村”,“稻田养鱼”就是备受游客青睐的“景点”之一。
云南红河的哈尼梯田,是哈尼族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在从事物质生产过程中不断创新总结出来的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民族文化,哈尼族传统文化中不仅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梯田养鱼既是哈尼族传统的生计之一,也是因地制宜、资源合理循环利用的体现。
红河县哈尼梯田 图片来自中国水产学会资料
红河县哈尼梯田“稻渔共作”既是传统的产业,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围绕“稻渔共作”全产业链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瞄准产业发展需求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目标,进一步推广和集成区域特色“稻渔共作”综合种养模式。造就了元阳非常壮观的全县26.46万亩梯田水产养殖,为保护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带动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注入了新动力。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在中外梯田景观中罕见,在云雾缭绕下,犹如仙居的天梯,令人心驰神往!
稻田鱼井、云南哈尼梯田养鱼和浙江省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四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除此之外,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包括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和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在第五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获得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正式授牌。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另一个在传统的传承中发展的典范。2005年5月16日,浙江省青田县被联合国评选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在当时,它不仅是中国唯一一个,也是亚洲唯一一个。浙江省依托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将传统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有方山稻渔共生博物园,小舟山梯田稻渔共生休闲观光园等4个农业特色休闲观光园,推动渔旅产业发展。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图片来自中国水产学会资料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位于尤溪县联合乡,涉及八个行政村,面积达10700多亩,被誉为中国五大魅力梯田之一。自宋朝以来,联合村民使用木犁、锄头等工具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在险峻的金鸡山中创造了神奇壮丽的梯田,成为村民几百年来的主要生存方式并形成特有的“竹林-村庄-梯田-水流”山地农业体系。 梯田垂直落差600多米,连延数十里,田在山中,群山环抱,土墙灰瓦的村落散落其间,一派与世无争的安然祥和。
宁夏贺兰县——“稻渔空间”。这个园区对原有的稻田、鱼塘及田园景观重新规划设计,将自然生态和农业、渔业、休闲旅游结合,给游客带来“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旅游体验。同时园区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
贵州的稻田养殖和稻田画 作者提供
目前,各地区依据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稻渔生态种养模式,“稻渔文化”和“稻渔休闲观光”在传统的文化中注入了现代的科技元素,为乡村振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的前景也越来越广阔了。
作者:刘雅丹(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水产学会原秘书长助理、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秘书长助理)
审核专家:代国庆(中国藻业协会秘书长)
编辑:武玥彤
校对:蒋睿仪(实习)
来源: 光明网-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