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气温持续下降的寒潮天气,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据中央气象台预测,西北地区北部、华北、东北地区、黄淮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5℃以上。这种异常寒冷的天气现象持续了近10天,中央气象台发布了低温蓝色预警。
根据气象部门的分析,这次寒潮天气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相态复杂、累计降水量大的特点。从12月14日开始,大范围的寒潮天气影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导致气温骤降,部分地区的最大降温幅度甚至突破了历史记录。然而,与此同时,今年秋季的平均气温却是历史同期最高,预测结果也显示今年冬季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
为了解释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气象专家指出,评估一个季节或一个月份是否偏暖,不能仅仅通过单次天气事件来确定,而是需要对比整个时间段的气温平均值。例如,今年秋季的11月3日至7日,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了一次寒潮天气过程,气温急剧下降,与历史同期相比明显偏低。然而,如果计算整个秋季的平均气温,却发现是1961年以来最高的,因此被称为“最暖的秋季”。
全球变暖是一个已被广泛接受的现象,北极地区的增温速度更是全球的2至3倍。随着北极地区的增温,冷空气更容易南下,导致了频繁的寒潮天气。虽然在厄尔尼诺背景下,我国冬季总体上呈现偏暖的趋势,但冷空气活动的频繁性使得冷暖起伏比较明显。
尽管气候变暖是一个长期趋势,但在短期内,特别是季节之间,仍然会有冷空气活动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关注气候变暖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冷空气活动对天气的影响仍然存在。
对于持续低温天气给人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气象部门提醒公众继续做好防风御寒措施。此外,大风蓝色预警也已发布,船舶和海域作业人员需要注意航行安全。
总的来说,我国近期的寒潮天气与长期的气候变暖趋势并存。对于气候的变化,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好准备,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