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要立足做好体量规模的“减法”“除法”和功能效率的“加法”“乘法”。其关键是构建小政府催生大服务,重点是建设小城镇带动大供给,核心是搭建小平台形成大吸力,基础是运用小杠杆孵育大功率,要义是放大小景观培植大经济。
特色小镇在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元。建设特色小镇是聚集生产要素、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切入点”和“发力点”。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是资源禀赋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因而其规划、设计和建设不能“千篇一律”、万众一“芯”。在实践中,特色小镇在主体方面应该做足“减法”和“除法”,而在功能方面则应该做足“加法”和“除法”。具体而言,就是要理清五个方面的思路,正确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形成特色小镇建设的“聚合力”和“向心力”。
“小政府、大服务”: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建设活力
释放特色小镇内生动力的关键要素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防止机构臃肿和“机关病”的出现。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大部门制”。依靠现有力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行政效率。深入推进特色小镇扩权,强化事权、财权和人事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实行行政审批“一个窗口”受理承办并联审批模式,降低行政成本。成立特色小镇专门服务机构,实现服务班子高配、权力下放、封闭运行和自主管理。二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开放落户限制。全面开放特色小镇落户限制,落实居住证制度。着力加大对投资者、管理者、技术人员、创业人员、高端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制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以稳定职业、稳定住所、参加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依据,合理确定落户条件。制定出台居住证持有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的清单,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三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弹性”收益制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建立低效使用土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流转和退出机制。四是推进投融资机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建立特色小镇建设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积极申请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发行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和专项债券。支持小微企业设立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大力推行PPP等融资模式。
“小城镇、大供给”:提升发展质量,盘活带动能力
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特别是高质量的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是特色小镇聚集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以较小的特色小镇服务实体,实现“大供给”能力,是特色小镇提升发展质量、盘活带动能力的关键路径选择之一。一是提高公共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按照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的原则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合理布局特色小镇“功能区”,加大公园、绿地、休闲娱乐、开放式住宅小区等的建设力度。二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保障特色小镇内各类人员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更优质的医疗和高品位的居住资源。着力聚焦各类人员的日常生活、工作需求,大力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和繁荣的“商业圈”。三是提高民生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提升诊疗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市县知名学校和城镇学校联合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大力实施吸引本土人才回乡就业和创业计划,鼓励和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创业人员和农民工回乡定居。大力实施聚力富民计划,不断提升群众人均收入水平,让群众切实富起来。
“小平台、大吸力”:推动要素聚合,培育整合动力
产业要素集聚是特色小镇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通过搭建各类平台,发挥平台的吸引效应和聚合效应,加大要素聚合力度,是培育和整合特色小镇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搭建政策平台,提升制度吸引能力。建立人才引进和使用制度,确保人才“引进来、用得好、留得住”。完善农用土地转用、征收制度,加大对现有工业用地追加投资和转型改造,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和存量土地。建立行政审批和财政资金引导制度,深化涉企税费改革,盘活主体活力。二是搭建保障平台,提升服务吸引能力。搭建面向大众、服务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构建立体有效的“服务网络”。建立初创期、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便利完善的“双创”服务制度。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营商平台,推动投资便利化、商事仲裁、负面清单管理等改革和创新。三是搭建创新平台,提升要素吸引能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圈,集聚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耦合。依托互联网拓展市场资源、社会需求与创新创业对接通道,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和企业内部众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搭建企业家创新平台,吸引和集聚高端要素、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现代服务业。搭建产学研互动平台,推动校企合作、产研融合、产教融合,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孵化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小杠杆、大功率”:完善配套措施,催生发展拉力
便捷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特色小镇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应该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大力加强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大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杠杆效应。根据特色小镇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大力加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物流、健身休闲、体育锻炼、绿化景观、公园、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特色小镇基础设施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发挥杠杆效应,吸引产业、资本和人才。二是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外溢效应。大力实施信息惠民计划,充分让小镇的各类组织和个人分享信息建设红利。实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力推动网络提速降费,提高宽带普及率,加速实现WIFI全覆盖。加快光纤“进企入户”进程,建设“智慧小镇”。三是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发挥辐射效应。实施交通衔接工程,加强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提高高速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建设立体交通网络,大力建设或衔接市区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交通延长线,形成各层次交通骨干网络,促进互联互通。加强步行和自行车等慢性交通设施建设,做好慢行交通系统和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
“小景观、大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挖掘经济潜力
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是特色小镇底蕴。按照突出“功能叠加”、宜居宜业宜游,注重文化植入的原则,保护小镇特色景观资源、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小景观”,做好“大经济”。一是构建生态网络,做大“绿色经济”。加大自然生态、湿地资源等的生态养护力度,突出本地生态环境特色。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加大水、大气、环境等保护和修复力度,确保天蓝水清、环境优美。大力在海绵城市、景观绿化、绿色建筑、地下管廊等领域开展研究创新,将绿色资源转化为“绿色经济”。二是强化环境治理,做大“美丽经济”。大力开展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治理力度,利用溯源倒逼、系统治理的办法,带动特色小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大力推动湿地、温泉、绿地、河湖、林地、耕地等资源与旅游业有机结合。遵循风情小镇、景区小镇的要求规划建设特色旅游景区。大力实施“彩化工程”,在小镇主干道或周边种植景观树种和珍贵树种,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三是保护文化遗存,做大“旅游经济”。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历史文化遗存、古村古镇、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重点突出历史记忆和乡愁特色,打造历史文化彰显、地域风貌明显、地方特色突出的特色小镇。着力把历史文化资源和观光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集合起来,做强“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