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农业不再是农村的专属,都市农业理念蔚然成风。总的来说,都市农业是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我国研究都市农业的历史不长,尚无统一认识,国外都市农业花样百出,高科技、新模式层出不穷,国外经验国内能否成功借鉴?到底什么是都市农业,前景如何?
美洲模式--以生产和经济功能为主
以美国的市民农园为该模式的代表。参与市民农园的居民,与农园的农民或种植者共同分担生产成本、风险及盈利,农园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的农产品。
目前,美国都市农业占总面积的10%,其价值占美国农产品总价值的1/3以上。市民农园加强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关系,增加了区域食品供给,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欧洲模式--以生态和社会功能为主
以欧洲城市最典型,如英国的森林城市,德国的田园化城市等,由于经济发达和文化传统等原因,更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比如,德国政府为每户市民提供一小块荒丘,市民用作自家的“小菜园”,实现蔬菜生产自给自足。后来,市民农园的土地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另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政府不干涉市民种什么、如何经营,但其产品不能出售,这是与美国市民农园的主要区别之一。承租人中途可以退出或转让。目前,德国市民农园的承租者达83万人,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
亚洲模式--以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为主
近年来,日本都市农业由经济功能转向社会、生态兼顾的变化,注重农业与旅游的结合,设立菜、稻、果、树等众多田园,吸引游人参观体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建设现代化的农业设施,走设施农业之路生产四季所需的无公害农产品;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依托科技进行深层次开发。
比如,新加坡的都市农业既有生产功能,也有供市民参观、学习、休闲之功能。该国十分重视都市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值发展,打造了众多农业科技园,由国家投资建设,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经营;建设农业生物科技园,进行新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非洲模式--以郊外食物农业为主
20世纪中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拉美、非洲一些国家开始发展以郊外食物农业为主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据统计,生活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赞比亚等国城市中的6.5亿市民中,就有2.5亿人通过都市农业获得部分食物;市民家庭食物自产率在东雅加达市达到18%,在内罗毕市达到50%,而在坎帕拉市达到60%;在哈瓦那,城市菜园明显提高了农户及其所在社区的食物数量和质量。
我国大城市进行现代都市农业的实践探索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上海模式和北京模式。
(一)上海市都市农业的发展
上海发展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基于都市规模扩大,制造业逐步外移,城市环境质量恶化,农业发展面临发展与空间、发展与效益、发展与需求的矛盾而确定的。近几年来,上海在浦东孙桥、闵纠马桥、宝山罗店、东海农场以及南江新场等五处试点,应用高新技术构建设施农业,分别从荷兰、以色列引进了五套自控温室工程,采用无土栽培、天然雨水灌溉、电脑温控、园艺化生产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开展了以种苗工程、温室工程、生物疫苗和生物农药工程、绿色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研发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二)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发展
北京市明确提出要以现代农业作为“都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功能定位为食品生产基地功能、生态屏障功能和休闲度假功能。北京的“都市农业”实验区分为生产区、储藏加工区、娱乐区、观赏区、高科技区,并且在日光温室建设方面、灌溉技术方面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绿色的健康都市农业的建立迈进了一步。